•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血泪凝成“武陵山区版《人世间》”,王新程:用《大地与尘埃》诉说告别与怀念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时间:2024-03-22 08:27

    “大地接纳她的一位女儿回家了。这是人世播撒进大地深处的又一粒种子。从此她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与大地一起滋养和孕育,一同经历四季、雨水,一起承担耕种、收获,一起包容,一起忍耐,一起希冀。在她长眠的地方,会长出新的庄稼、草木,新的悲伤和幸福,以此养育一代又一代儿孙……”

    饱蘸深情却又克制的文字,寄托着作者王新程对他母亲的追思。王家老太太于2021年去世,伴着无尽的哀思,王新程写下了一段又一段回忆,他一点一点地发在朋友圈,读过的人无不泪眼潸然。

    对母亲的追忆交织着对老家武陵山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所有情愫都被王新程写入了散文集《大地与尘埃》中。日前,该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不少先睹为快的读者认为,这是“武陵山区版《人世间》”。“我想我只是尽可能用最赤诚的文字,诉说人生路上的告别与怀念。”3月21日,王新程接受了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独家采访。

    个人心灵史折射出时代图景

    王新程1969年生于重庆酉阳,这位土家族汉子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他从乡镇干部起步,从乡里到县里到地区,再到市里,最后调入北京,35岁便成了所在部委最年轻的正司局级领导干部。他曾任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社长兼总编辑、董事长,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却在2017年辞去公职,开始自主创业。

    作为一本承载亲情与乡愁的散文集,《大地与尘埃》由《大地上的母亲》《父亲是一棵树》《官渡》《道路尽头是茶园》四篇真诚恳切,发自肺腑的长篇散文组成。“创作源于我对母亲的缅怀和纪念,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母亲在儿女心中得到永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属于我的心灵史,既疼痛,又温暖。”他说。

    集子里的文章基调温暖、真挚朴实,娓娓道出了作者对故园和亲人深切的思念。与梁晓声《人世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王新程也以个体视角切入叙述长辈的平凡人生,随着回忆展开,乡村画卷中普通人的命运和时代缠绕,颠沛流离中写尽了人性的坚韧美好与勃勃生机,从某个侧面折射出武陵山区普通百姓生活的时代图景。

    出版之前,部分内容曾在中国作家网等刊载,无数读者读后感动落泪。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峨眉电影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韩梅认为,“读出的是母亲之慈爱,孝悌之深情,手足之怜惜,乡邻之朴实,读出的是普通中国人一代代的坚韧,一代代的抗争,一代代的传承。”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原总经理兼总编辑罗永席说,“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中国式亲戚,才有家国的兴旺发达和繁荣进步。”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军感慨,“作品写了家族血脉传承和乡土格局秩序中,人经历的苦难、无常和无奈,以及超越生死的恩慈和大爱。”

    王新程的前半生可谓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他自我剖白式的写作竟能如此透彻,令不少读者诧异。对此他解释,“无论走多远,年龄有多大,经历了多少事情,在本质上,我仍然是那个打着光脚杆、满脚泥水,倔强、朴素又巴心巴肠的山村娃儿。人生的过往,遇上了就抗争,走过了就放下。写作过程中,我诚实地面对自己。”

    西南山地母亲形象感人至深

    这是一部疼痛的家族史,也是一曲温情的生命献歌。《大地与尘埃》写完了母亲艰辛、奉献的一生,作者继而写父亲挣扎奋斗的一生,写家乡官渡滩的山川、庄稼、草木、亲人,写中国最普通的乡村中家族兄弟、姐妹、姑嫂、祖孙、姑侄之间的恩深义重。字里行间缱绻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人性的抒怀。

    开篇《大地上的母亲》尤其令人热泪涔涔。母亲生病和离世是文中重点,王新程的老领导、老朋友,中国前气候特使解振华读后感慨连连,他在本书序言中写道:“三年前,新程为悼念他的母亲,在微信里发了一篇缅怀文章,我老伴看后泪水涟涟,感慨到,虽然人离开世间,但留下这么一位有孝心、懂感恩的孩子,做一回母亲也值了。这两年,他陆续发布了写亲人、写家乡、写土家族风土人情的作品,我和老伴读到,很受感动。”

    哈尔滨出版社总编辑、资深出版人颜楠认为,王新程笔下有关母亲的叙事,在不经意间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当代中国西南山地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无论是王新程生活的中国西南山地,还是中国农村其他很多地方,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大地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母亲。她们善良,劳苦,忍耐,包容,沉默,如果说父亲撑起了一个家,那么母亲是家庭的基座。母亲形象是普遍的,王新程的文章赋予了母亲独特的个性,感人至深。”

    “母亲的受难,是我一生也消化不了的块垒,是永远的痛苦。写到有些章节,经常失声痛哭,写不下去。”王新程坦言,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可能跟自己的独特经历有关:吃奶到5岁,15岁订亲,因掉进对象家粪坑而悔婚。“我早早进入社会,年少工作,非常努力,也有些收获。母亲面对从前的苦难和现在的生活,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父母灵魂的光芒。我对母亲形象塑造得益于这些因素。”

    有文学意义更有社会学意义

    大地是母亲的来路,也是母亲的归宿。《大地上的母亲》是《大地与尘埃》的主打篇章。标题不露声色,却又惊心动魄,把母亲与大地联系在一起,对母爱赋予了正大庄严。王新程女儿清楚记得他写作时的情景:

    “2021年春天,葬别奶奶后,爸爸也结束了在重庆的工作,回到北京。那段时间,他很少出门,即使在家里,也不爱说话。有时候他一个人坐着,忽然就泪水盈眶。直到有一天,他告诉我们,他在写文章……他不断打电话给家人和亲戚,请大家帮忙回忆从前生活的细节,回忆奶奶活着时的点点滴滴……他要靠写实性的记录,还原一个奶奶……《大地上的母亲》写完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爸爸每天在朋友圈发布,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也看哭许多人。许多人读了这篇文章,明白行孝要及时,有的赶紧打电话给家里的老人,有的赶回家陪伴老人,以各种方式及时行孝。朋友们说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文学,而在孝悌……爸爸听了,感到欣慰。”

    “超越文学本身的价值,或许正是王新程这组散文更重要的意义。”颜楠表示,王新程的文字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具有相当完成度,其语言和深情让人落泪,“但它更重要的,不仅仅在于文学上的意义,而是社会学上意义:我们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蓦然心惊:父母跟我们的缘分都不会长久。所以要珍惜尚存的缘分。尽孝要及时。读了文章,我们马上检视自己,该打电话的打电话,该看望的看望,该陪伴的陪伴。时间不等人。”

    同为重庆老乡,军旅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丁小炜也认为,《大地与尘埃》的书写,“既是乡村物事又是乡亲宿命,既是人间草木又是生死哀愁;既是原生态的文学呈现,又是多彩的武陵山乡风情录;既写出了苦难交织的热望,又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给予深刻叩问。”

    “对故土亲人的书写本质是一种私人行为。我的心从来没跟故乡分离过。我一直跟亲人、乡邻的心是在一起的,他们的痛我感受得到,他们的苦我也感受得到。”王新程说,“我原打算把这篇文章的写作,当作是结束,也是开始。从此我重新上路,独自行走余生,走完这段没有了母亲的旅程。在这样的文章里,我并没有贡献智慧见识思想的打算,我的这组文章没有这样的使命。这是我一个人的缅怀和纪念。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一点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让朋友们读了能更爱父母,能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爱父母,这是意外的收获。”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