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5月4日“五四路” 重庆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时间:2024-05-04 19:55

    5月4日下午,渝中区五四路上人流熙熙攘攘。可当时光回溯到85年前的这一天,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死伤超过5000人的空中大屠杀,就在这座城市发生了。

    1939年5月4日傍晚,日军第一航空部队27架飞机对重庆彼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路段投下了126枚炸弹,造成人员伤亡5291人,其中死亡3318人,重伤1973人,史称“五四”大轰炸。

    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潘洵说,一次轰炸死伤5000人以上,这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整个重庆大轰炸中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

    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军轰炸的这条路被正式更名为“五四路”,以纪念这一事件,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建筑受损严重。三峡博物馆供图

    对重庆市区的轰炸中首次使用燃烧弹

    在1939年5月4日那场灾难来临的前一天,日军已经对重庆市区进行了一场狂轰滥炸。

    潘洵说,1939年5月3日上午9点,日军数十架96式中型攻击机从汉口机场起飞,经酉阳、南川、綦江,以密集队形突袭重庆城区。

    防空司令部接警后,于12时45分发出空袭警报,12时55分发出紧急警报,13时17分,日机从东北方向突破阻击,侵入市区上空。

    在这场轰炸中,日军针对重庆房屋建筑多为木结构的特点,首次对重庆市区使用了燃烧弹。目的是先投下炸弹将建筑物炸毁,再投下燃烧弹纵起大火,加大对城市的破坏力度。

    5月3日的整场轰炸历时1小时50分钟,轰炸重点目标是重庆商业、住宅集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以朝天门-望龙门-太平门-储奇门一带为中心,日机共投弹166枚,其中爆炸弹98枚,燃烧弹68枚。

    在此次轰炸中,重庆中弹地点达36处,19条主要街道被炸成废墟,41条街道被炸起火。

    此次轰炸共造成人员伤亡1023人,焚毁房屋845栋222间。

    重庆大轰炸中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

    当重庆人民还没有从5月3日的惊魂中缓过神来,5月4日,日机再次发动了对重庆市区的轰炸。

    这次的轰炸目标,从5月3日的下半城转移到了上半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老舍在《五四之夜》中这样描述着这一天的重庆城:“这红光几乎要使人发狂,它是以人骨,财产,图书,为柴,所发射的烈焰。灼干了的血,烧焦了的骨肉,火焰在喊声哭声的上面得意的狂舞,一直把星光月色烧红!”

    当天的轰炸,是从傍晚时分开始的,日军共对上半城投下了126枚炸弹,其中爆炸弹78枚、燃烧弹48枚。

    这些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的炸弹,在38条街道上炸裂开来,包括都邮街、柴家巷等在内的10条主要街道被全部炸毁。

    当天的重庆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熊熊大火燃烧了近三天才被扑灭。

    除了炸弹之外,日军还对重庆投下了“毒物”

    《新华日报》在1939年5月5日《敌机昨续来渝肆虐,十万难民自动疏散》中写道:“除抛掷星月牌毒质纸烟数十包之外,并掷有白色棉花,在紫金门外,被一无知小孩拾得,手指顿时红肿,疼痛难忍。敌人之用毒物,残害我无辜民众,已经证据确实。”

    5月4日的轰炸,共造成人员伤亡5291人,其中死亡3318人、重伤1973人。

    潘洵说,一次轰炸死伤5000人以上,这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整个重庆大轰炸中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

    ▲“五三”“五四”大轰炸中,位于重庆机房街的八路军办事处被炸毁。三峡博物馆供图

    重庆人民用行动回答“敌人的轰炸是无用的!”

    日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给重庆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但重庆人民并没有被这种残暴的轰炸所吓倒,抗战意志也没有因此挫伤,他们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屈不挠,坚持工作,服务抗战。

    潘洵说,只要空袭警报一解除,重庆的工厂照常生产、商店照常开业、学校照常上课。“有许多难民,即使是平时不关心国事的,这一次经过敌机狂炸的教训后,他们都自发地要求做救亡工作。”

    广大空袭救护人员“奔走弹雨之下,驰骋火海之中,出生入死,救伤恤难”。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的工人,警报没有解除就加紧抢修水电设施,以保证工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日机的轰炸给重庆人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困难,但广大重庆人民面对危险和牺牲,没有退却。在环境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努力工作生产。

    特别是广大工人,为了生产抗战急需的军需民用物资,一般每日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飞机临空仍照常生产。厂房被炸了,就在山洞、隧道里建立临时厂房,没有发电设备,点油灯照样工作。

    1939年,1332名川江工人在寄给国民参政会的信中表示:“我们并不顾虑工钱太少,职业无保障,对于战时的交通,曾尽了和正尽着最大的努力,输送杀敌壮丁,抢救生产器材……在敌人的飞机炸弹下工作,不管死活。如果说我们是为微薄的工资而苟延残喘,实不如说是为了争取抗日的胜利。”

    潘洵说,重庆人民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日军最直接的回答“敌人的计算是错误的!敌人的轰炸是无用的!”

    编辑:杨潇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