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博物馆里看过馆藏的古琴,可你试过弹上一曲吗?4月4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假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大厅中推出微展览“且看文物‘活起来’——听见博物馆”,在展出等比复原的4把古琴的同时,还借助高科技手段,邀请观众们亲手“弹奏”古琴,让它们再次发出清越之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大厅中推出微展览“且看文物‘活起来’——听见博物馆”。
4月3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展览策展人刘竞希,揭开了古琴能被“弹”响的秘密。
去博物馆听苏东坡唐伯虎弹过的古琴发音
此次被选入展览中的4把古琴,分别是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唐 “襄”琴、宋 “凤鸣”琴、宋 “松石间意”琴和明潞王“中和”琴,它们中最古老的一把,已经有千余年历史。
除了“年龄”大之外,它们每一把还都充满传奇。
唐 “襄”琴不仅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把,而且它还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蔡襄的珍藏。
宋 “凤鸣”琴上镌刻的文字,则明确记下了它的制作时间——景祐元年,也就是1034年,这段题于古琴上的文字,也让这把古琴成为三峡博物馆藏琴有纪年者中最早的一张琴。
而宋 “松石间意”琴则更是让人惊叹,在它的身上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三则(含印章一个),是目前所见名琴中题刻数量最多的一张琴。落款者多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吴地文人为主,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王宠、石渠、程庭鹭等。
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古琴,早在2010年,三峡博物馆就对馆藏古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修复,力图用传统的修复技艺与现代的科学技术重现其空灵的音色。
2020年,三峡博物馆力邀当代著名琴家,用馆藏的文物古琴进行了琴曲演奏,并面向全球免费发布音频资源,此为全国博物馆之始。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们只需扫描展柜旁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由这些古琴弹奏出的经典乐曲。
借助高科技让古琴能被观众亲手“弹”响
赏完这些珍贵古琴,你是不是也想抚上一曲?别担心,三峡博物馆这次就能满足你的梦想。在展览展出期间,观众们可以借助触摸屏拨动琴弦,亲手“弹”上一曲。
▲借助触摸屏观众可现场“弹奏”古琴。
观众“弹”出的琴音,会是真正的古琴音吗?
对此,刘竞希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是如何做到的?
刘竞希说,这是由三峡博物馆战略合作伙伴——腾讯公司带来的“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最新成果——用数字手段,产出10892个古琴音色样本,对应56种常用弹奏指法,在数字世界“复现”了古琴的音色和技法。
这样的“人琴合一”是怎样做到的?
首先,技术人员进行IR(脉冲响应)采集,收集到古琴音色并创建其声学模型;其次,通过数字技术的实时运算,模拟出古琴技法的声学特征和弹奏效果,并以一部分采样为基础数据,去生成未采录到的技法样本,以录音+技术生成的方式互补,数字化再现了古琴技法音色。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团队首次实现在数字世界还原古琴走手音,弥补了业内滑音模拟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色校验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创新性地使用了游戏引擎工具。基于庞大的采样数据量,通过游戏引擎建立数据“交互场”,就可以在感官上更直接地感受到不同音色的模拟效果。
运用这套流程,“古琴数字化”既保留了古琴的音色特征,也保留了演奏者的演奏状态和行乐风格。以创新的思路将演奏者和古琴的互动状态通过音色保存下来,充分还原了古琴“人琴合一”的独特艺术气韵。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