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由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出品的方言话剧《河街茶馆》在抗建堂剧场上演,这也是时隔7年之后,该剧再度复排的首场演出。
《河街茶馆》创作于2010年,由重庆籍剧作家隆学义担任编剧,文华导演奖得主国家一级导演王向明执导,是重庆市话剧院经典剧目之一。2010年1月,《河街茶馆》在抗建堂剧场首演,此后相继在全国演出,赢得业内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2010年至2017年间,《河街茶馆》先后斩获“中国话剧金狮奖·新剧目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剧目奖”“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特别奖”等多个奖项。
2017年,《河街茶馆》曾进行过一次复排。2024年初,重庆市话剧院再度启动该剧的复排工作,时隔7年再将这部经典话剧搬上舞台,是重庆市话剧院“有意为之”。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说,时代在变,不变的是重庆人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状态,今年市话剧院将连续演出《河街茶馆》《雾重庆》《风雪夜归人》,让经典剧目焕发时代光彩,也与现在的观众展开时空对话,让更多人了解重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演出开始,伴随着江水拍打的声音以隐隐响起的船歌号子,演员们如雕像一般出现在舞台左侧的石板阶梯上。忽然,飞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演员四散开来,围绕着茶馆躲避,尖锐的警报声和凌乱的脚步,一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
随后,幺姨妈、黄腊丁、白藠头、水哥、巴一砣、酒坛坛等人物相继登场。剧中有22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拥有极具特色的方言名称和个性。比如黄腊丁,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滑不溜秋的角色,“十处打啰,九处都有他”,爱慕幺姨妈,极尽插科打诨之事想引起注意;比如门门门,重庆老话说“门门门,整熟人”,她就是爱做熟人生意挣钱养家的女子……这些丰满的人物,串联起一个有血有肉的茶馆故事。
茶馆老板娘幺姨妈,是整个剧目的核心人物。能够经营茶馆,笑迎八方茶客,她一定是八面玲珑的,如何体现?剧中,当史大爷讲起相关暗语时,她能滴水不漏地应对,这个小细节足以刻画出幺姨妈的人物形象,同时,她又正直善良,能够把茶馆各色人等召集起来,为拯救家园出力。
重庆方言、船歌和地方小调的运用,将地方生活和文化特色烘托、放大,也使整个剧目充满强烈的戏剧性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剧中选用的重庆民间清音《青杠奴》:“青杠叶呀皮牙子薄,青杠奴的心,细听奴家说,奴为情哥在吃药,听说是情哥你就来会我”,婉转唱来,幺姨妈对恋人的牵挂显露无遗;比如,剧目末尾响起的歌曲《大地重光凯歌归》,是隆学义先生结合四川扬琴、四川清音专门创作的,当演员以戏腔唱响“肉身宁可碎,国魂不可摧,待来年,大地重光凯歌归”几句,听者无不动容。
“两个小时的戏,感人至深,感情描写细腻、人物性格鲜活生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非常感动,大敌当前每个人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民族魂永远都在!”……演出结束之后,观众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震撼和冲击,抗建堂剧场里,掌声久久不息。
《河街茶馆》自3月22日复排首演后,将在抗建堂剧场驻场演出,每周六及重点节假日与观众们见面。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