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两江潮》如何奔涌不息?她的20多位朋友相聚春天开怀畅谈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迎昭
    时间:2024-03-16 16:37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在重庆,有一张名为《两江潮》的副刊。她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重庆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近年来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国副刊年度优秀作品奖,目前已成为重庆首屈一指的副刊品牌。

    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两江潮》,对城市文学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她又如何永葆青春与活力,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3月15日,“春天里 相见欢——《两江潮》和她的朋友们文化沙龙”在渝中区85号创意公馆举行。在活动中,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的20余位作者朋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任编辑汇聚一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对话交流。

    ▲沙龙现场。记者赵迎昭摄

    与《两江潮》共进步

    “我的成长和《两江潮》息息相关”

    如同奔涌不息的两江潮水,《两江潮》一直以来敞开怀抱,广交朋友,和朋友们携手前行。

    《两江潮》的朋友,有作家、编辑、历史学者、高校教授、医院职员等等。他们中,有获得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大奖的名家,有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的长者、90后文坛新秀,还有风头正盛的小说家、诗人等等。

    “我的心像花儿一样。”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怀着激动的心情,提前一小时来到活动现场,并在沙龙中第一个发言。这些年,他为《两江潮》写下《主旋律电影的艺术表达》等不少影评、书评,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两江潮》年度精选。这位出版有多部著作的知名报人说:“我的成长和《两江潮》息息相关。”

    在沙龙中,不少作者和许大立一样,感慨《两江潮》为培养文学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日报原副刊部主任万龙生自从收到活动邀请后,心情久久处于兴奋状态。他将几份二三十年前的《两江潮》带到现场,泛黄的报纸承载着难忘的记忆,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两江潮》的编辑、作者在翻阅老报纸,回忆过去的时光。记者赵迎昭摄

    “作为新闻和文学两栖人物的许大立深知采访的意义,也有高明的采访技巧……”一篇2003年2月18日发表于《两江潮》、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宁馨儿》的书评让许大立惊喜连连。原来,这是万龙生的作品,评论的是许大立的报告文学集《美丽的飞翔》。时任主编李元胜、编辑蒋春光也参加了沙龙活动。看到老报纸,他们流露出欣喜的神情。

    “1978年,我首次在《两江潮》发表诗歌,以此为契机,登上了重庆文坛。”万龙生说,文学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不少朋友和他们一样,深切感受到《两江潮》和作者是互相成就、双向奔赴的。

    “我是《两江潮》培养的作者,作者和编辑保持着很深的情谊。”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赵瑜说。

    中国作协会员唐利春深以为然:“1994年,我成为《两江潮》读者;2005年,我成为她的作者;如今,我们亦师亦友,正在续写缘分。”

    ▲沙龙现场。记者 赵迎昭 摄

    与城市共发展

    “《两江潮》是重庆文学的重要土壤”

    用文学点亮每个人的平凡生活,繁荣发展城市的文化事业,是《两江潮》一直在做的事。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蒋登科是四川巴中人,20世纪80年代在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求学。“当时校园里有阅报栏,几乎每一期《两江潮》我都会从头到尾阅读,如果哪一期没读到会觉得遗憾。”他说,通过《两江潮》,他了解了重庆文坛的创作面貌,“《两江潮》在培养重庆作家、记录重庆文化进步方面做出了很多事情。”

    “《两江潮》是我职业生涯重要转折点。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结识了很多作者朋友。”《两江潮》副刊原编辑强雯,如今是《红岩》文学杂志编辑。她说,《两江潮》是重庆文学的重要土壤,她在这里汲取了养分和力量。如今,她也在不断发掘和鼓励作者。她期待,《两江潮》通过新闻与文学交融的力量,给读者带来更多共鸣与思考,以此形成更为丰富的文化景观。

    “写文章能去乱写吗?感情一定要情真意切。”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主任吴景娅说,感谢《两江潮》编辑对她写作的帮助,她从中受益很多。她表示,作为重庆文学的主力平台,她对《两江潮》依旧是敬畏的,“《两江潮》的目光是挑剔的,不仅看作品有没有现实感、烟火气,以及和城市接轨,还要看有没有文学性。可以说,《两江潮》从没有降低标准和文学含量。”

    “《两江潮》一直致力于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在‘接天线’和‘接地气’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汪渔说。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蔡斐也为《两江潮》点赞:“《两江潮》不断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彰显了党报责任担当。”

    ▲《两江潮》往期版面。资料图片

    与时代共脉动

    跳出版面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给《两江潮》带来走向更广大空间的条件和机会。

    蒋登科说,《两江潮》要敢于发大作品,并关注诗歌等文体,引发更多读者关注。

    现代文学史很多作品,特别是章回小说,大多是在副刊上连载的。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的建议是,《两江潮》可以通过连载的形式展现非虚构作品的魅力。

    “《两江潮》应该永远年轻、生动,永远让我们置身文学的家园。”沙坪区作协副主席贺彬说。

    “重庆日报是一份有人文底蕴、情感温度的报纸。”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说,《两江潮》是重庆一扇重要的文学窗口。建议将《两江潮》历史进行梳理,形成独特史料,为城市存史。还应坚持举办重庆日报文学奖,推出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精品力作,打造重庆文化新标识。

    文学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发展规划部副部长瞿庭涓的建议是,建设《两江潮》数据库,将文学作品进行产业转化。

    作为《两江潮》副刊培养的诗人,重庆日报原副刊部主任李元胜说,《两江潮》不应仅仅是重庆日报的《两江潮》,更应该是整个重庆的《两江潮》。《两江潮》应更好地承担城市文化建设和推广的责任,联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提升城市和这一副刊品牌的影响力。

    重庆日报原副总编辑聂定华表示,《两江潮》副刊不能局限于文学圈,应跳出版面,打开思路,为重庆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敬文学,敬时光与未来/灵魂,因文学而芬芳/时光,因记录而隽永/春天,因欢聚而永恒……”沙龙结束后,重庆市作协会员李立峰赋诗一首,表达对《两江潮》的祝福。

    ▲颁发《两江潮》副刊2023年度精选证书后,参加沙龙的《两江潮》作者、编辑合影。记者赵迎昭摄

    此次活动由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85号创意公馆共同主办。期待《两江潮》的朋友们永远在文学的春天里,尽情感受与书写生命的斑斓。

    编辑:杨潇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