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观察 | 解锁百亿客流 重庆轨道交通何以“圈粉”
    华龙网
    时间:2024-04-14 15:33

    4月14日,重庆轨道交通累计客流突破100亿人次。

    从2005年重庆首条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到2023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跨越500公里大关,再到今年客流累计突破100亿人次。

    19年间,从0到500+公里轨道线网,从0到100亿人次客流。每一个纪录的突破,都是城市发展充满动能与活力的一帧帧切片……

    ▲重庆已开通运营13条轨道交通线路。资料图

    01

    活力

    线网织密 换乘互联

    出行便捷 up up up

    “在家门口就可以坐5号线了,车站就在小区外,真是太方便了。”谈起轨道交通,家住大石坝华润中央公园的王女士不禁点赞,直言“轨道交通缩减了通勤时间,提升了生活幸福感”。

    王女士在渝北区中央公园附近上班。去年2月,轨道交通5号线北延伸段开通前,她需从小区步行到大石坝乘5号线,到冉家坝站换乘6号线,再到礼嘉站换乘国博线,最后在悦来站换乘10号线,到达中央公园西站下车,全程80多分钟。

    轨道交通5号线北延伸段开通后,她从大石坝站上车,乘坐5号线可一车直达中央公园西站,免去中途多次换乘的繁琐,比此前节省近一半时间。

    而去年底,5号线全线贯通后,她在忠恕沱站就能乘车,出了小区就进车站,日常出行更方便。

    王女士的出行变化,只是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给市民带来便捷公共交通服务的一个缩影。

    ▲市民乘坐轨道交通直快列车,换乘更方便。重庆轨道集团供图

    随着5号线北延伸段开通,渝北区中央公园轨道交通线路达到3条:5号线、9号线和10号线在此聚集,市民前往渝北区中央公园或者中央公园周边更加方便。

    目前,重庆已运营1、2、3、4、5、6、9、10、18号线及环线、国博线、江跳线等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进入世界级轨道交通城市行列。重庆轨道交通覆盖中心城区全域并逐渐向主城都市区延伸。

    4号线西延伸段、6号线东延伸段、15号线、24号线、27号线、市域快线璧山至铜梁线等线路也在加快建设。

    线路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在加快实现互联互通。

    2021年12月28日,轨道交通4号线、环线、5号线三线互联互通直快列车上线运行。市民从位于中心城区西南角的大渡口跳磴到东北方向的江北区唐家沱,乘坐轨道交通直快列车,无需换乘,一站到达,全程只需59分钟。

    2023年11月30日,市郊铁路江跳线与轨道交通5号线贯通载客运营。乘客从江跳线圣泉寺站到石桥铺,一车直达,仅需1个小时,出行更便捷。这也是国内首条市域铁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实现互联互通的案例。

    ……

    来自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38公里,开通319座轨道站,2023年全线网8次实现单日客运量突破,最大日客运量创下508.1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

    屡破纪录的客流量,也反映了市民和游客对轨道交通出行方式的认可,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达到51.7%。

    ▲石船镇周边不少菜农搭乘地铁4号线赶早进城卖菜,这条地铁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华龙网 李一鸣 摄

    02

    暖意

    服务人性化 运营智能化

    运送日常烟火 藏着城市温度

    近日,一段关于重庆轨道交通的视频火上热搜:菜农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搭乘地铁赶早进城卖菜。网友纷纷点赞重庆“烟火气十足”“一个有温度的城市”。

    2022年6月,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开通,石船镇周边不少菜农搭乘这条地铁赶早进城卖菜。这条地铁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为了方便菜农,“背篓专线”在石船站,还会视情况提前开启闸门;试点方言报站……

    如果说,为市民出行带来便捷是重庆轨道交通的A面,那它的B面,则蕴含城市的温情和包容。

    “这趟来重庆玩,感觉交通很便利。”清明假期,广东来渝旅游的陈先生打卡了解放碑、磁器口、李子坝等地,全程轨道交通出行,“既方便又省心。尤其是晚上11点在洪崖洞看完夜景后,轨道交通1号线仍在延时运营,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轨道交通都会常态化、差异化延时运营服务。”重庆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除夕,轨道交通延时至次日凌晨4点15分才收班,这也是重庆轨道交通有史以来,最晚的一次延时运营。

    ▲轨道交通延时收班,方便乘客回家。资料图

    重庆轨道交通,不仅有便捷出行的“速度”,还有暖心服务的“温度”:

    ——人性化。动步公园、礼嘉等25座轨道交通站点、33个夜间过街通道投用,方便市民夜间出行。重庆轨道交通在127个车站设置纳凉区。

    ——便捷化。轨道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基本实现公交换乘设施全覆盖。轨道交通与机场、火车北站等多个枢纽,实现每个站场至少有两条轨道线路进入,枢纽内无缝衔接。上线“爱心预约”服务,专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孕妇及携带婴儿的乘客等人群,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

    ——智能化。“渝畅行”APP与上海、北京、成都等多地地铁乘车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在轨道交通4号线铁山坪站,还有机器人为乘客提供服务问询、路径引导等服务。

    不只是智慧运营,在建线路也加快数字化建设。由中国铁建承建的轨道交通24号线一期,是我市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线,也是重庆轨道交通智慧化示范线。该线路运营后将实现全自动驾驶、场景化运营、云化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融合。

    ▲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驶过美人梅花丛。资料图

    03

    发展

    文旅融合 助力打造城市新名片

    站城融合 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

    桥上跑、楼里穿,在重庆,轨道交通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值得打卡的景点。

    “单轨穿楼”“云海列车”等成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一次次在网络上出圈,火到国外,连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通过推特多次点赞“开往春天的列车”“公轨两用的白居寺长江大桥桥塔‘像星际穿越’”“‘丝滑’变轨的3号线”。

    春季,在轨道交通2号线佛图关段,轨道交通沿线两侧成片的美人梅竞相绽放,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开往春天的列车”。这处因轨道交通而兴的城市景观,如今已经享誉全球。

    将出行与观景有机结合,融入山水相依的立体城市,重庆轨道交通也在持续发力:列车上,车厢穿上“重庆宝贝”“重庆言子”等主题“彩衣”;车站里,壁画、浮雕、涂鸦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周边景点融合。“我们希望通过轨道交通,让更多人了解重庆,展示重庆之美。”重庆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轨道交通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昔日的不毛之地,随着轨道线路的抵达,变得繁华起来。6号线曹家湾站的华丽“蝶变”,便是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2015年,位于北碚区的曹家湾站,就因为开通后周边荒无人烟的“凄凉感”,被不少网友调侃为“最荒凉轨道站”。

    如今的曹家湾站,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照片中杂草丛生的场景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和宽阔整洁的街道。

    再看轨道交通3号线、15号线、江跳线等,有效串联起龙盛、汽博、江津双福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片区;轨道交通1号线、 3号线、6号线和国博线,则串联西永、空港、礼嘉智慧城等片区,支撑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

    “轨道交通是城市区域协同与合作的新纽带,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随着轨道交通的开通进一步集聚。”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表示,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的规划从来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城市未来发展布局、人口聚集方向息息相关。中心城区线网加密,提升市民出行效率,线路向周边区域延伸,则带动城市纵深发展。

    客流迈上百亿大关,是重庆轨道交通驰而不息的蓬勃发展,更是城市拔节生长的奋进历程。

    目前,重庆正以轨道交通撬动“枢纽片区”发展,四公里站、红旗河沟站、南坪站等TOD项目正在建设,计划建设王家庄站、微电园站、海峡路变电站等项目,以轨道为引领、产业为支撑、公共服务相配套的城市发展形态,正加快构建。

    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将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实现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各城市间1小时通达。

    相信,随着更多轨道交通线路的开通,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将犹如“动脉”贯穿城市各处,为山城发展不断注入澎湃动力。

    华龙网记者 刘艳/文

    编辑:田韵沁     审核: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