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⑦|身藏异宝的娇弱林麝 却是跑酷高手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记者 李雨恒
    时间:2024-05-16 08:00

    “珍稀”名片>>>

    林麝

    林麝是偶蹄目麝科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哺乳动物,在中国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栖息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因公麝香囊所产麝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一度遭到人类滥杀,导致野生林麝数量锐减。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濒危(EN)物种。

    ▲2024年4月11日,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林麝繁育基地,林麝在基地里玩耍嬉戏。 记者 李雨恒 摄

    “大眼睛、双眼皮、锥子脸、身材修长、大长腿……”在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研所”)药用动物研究中心主任曾德军的字典里,这些词是用来形容林麝的。

    “胆小怕事、极易受惊、运动量过大就会死亡、要吃新鲜树叶……”这些,同样是形容林麝的。

    曾德军和林麝打了20年交道,在他和同事眼中,美貌而娇弱的林麝,像极了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现在我们繁育基地还养育着40多只‘林妹妹’,4只母麝、30多只公麝。”

    过度捕杀获取麝香,导致“林妹妹”濒临灭绝

    药研所人工繁育林麝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最多时曾养育200多只。

    “提取麝香是人工养殖林麝的目的之一。”曾德军介绍,麝香为中药材的一种,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可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麝香主要来源为麝科动物,如林麝、马麝或原麝等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其中,林麝的麝香产量高、品质好,品级是最高的,药效也最好。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野生林麝也因此遭到人类的过度捕杀,加之栖息生境破坏,数量锐减。中国的野生林麝曾多达数百万只,如今却濒临灭绝。

    “人工繁育林麝,不仅能提高麝香产量,对保护林麝种群也有重要作用。”曾德军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考虑到野生林麝数量急剧下降,药研所陆续在金佛山区域放归了几百只人工繁育的林麝。

    可之后,并没有人见到过野生林麝的身影。

    直到2018年4月,终于有人在设置于金佛山的红外线相机中,发现了野生林麝。

    据最新的考察结果统计,目前重庆野外生活着约500只林麝,其中金佛山有95只,且种群结构稳定。

    ▲2024年4月11日,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林麝繁育基地,林麝在基地里玩耍嬉戏。 记者 李雨恒 摄

    一不小心就会倒下,娇弱的“林妹妹”死因千奇百怪

    5月8日,药研所林麝繁育基地,曾德军带记者去看笼舍里的林麝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待会说话千万要小声,一定不要有太大动作,不然会吓着‘林妹妹’。”

    他一边蹑手蹑脚地带路,一边轻声细语地说,“林麝胆子特别小,还特别娇弱,一不小心就会倒下,甚至死亡。”

    林麝到底有多娇弱?

    “一旦持续奔跑15分钟,死亡率就会超过七成。”曾德军说,正因为如此,繁育基地里的母麝都是在一个圈舍里生活,公麝却都是享受“单间”待遇。

    “林麝非群居动物,特别是公麝,在一起就会不停争斗、追逐,搞不好就……”曾德军说,几年前,因为基地圈舍不足,林麝在追逐过程中就造成了死亡,药研所不得不把29只一岁以下的小麝送往山西。

    而且,林麝没有胆囊只有胆管,天生胆小性急。每年这个季节是公麝泌香期和母麝产子期,如果受了惊吓,公麝的麝香会流失体外,母麝则容易流产。

    不仅如此,林麝要吃新鲜的樱桃叶、李子树叶等,但如果吃了含有毛毛虫的树叶,也可能很快死亡。

    “特别是幼麝,现在没有配方奶粉,只能母麝喂养。”曾德军介绍,母麝根据气味来辨别自己的孩子,一旦幼麝沾上人的气味,就很可能被母亲遗弃导致饿死,“不足两个月大的幼麝,工作人员绝不能直接接触。”

    林麝还极易受伤和生病,常见疾病有肠炎、感冒、瘤胃积食、软骨病、脓肿病等。林麝一旦生病,治愈率极低。

    “提取麝香时,如果持续抱住林麝超过半小时,林麝也会死亡。”说起这些千奇百怪的“死因”,曾德军不停地无奈苦笑。

    食物必须精细化管理,还要防止其“越狱”

    面对如此娇弱的“林妹妹”,曾德军和同事们是如何照顾的?

    “首先就是对食物要精细化管理。”繁育基地里,养殖员潘光亮正细心为林麝准备午餐,“多汁的萝卜、南瓜、苹果、红薯,都要切小块;还要准备新鲜的崖花海桐枝叶作为青饲料……”

    ▲2024年4月11日,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林麝繁育基地,饲养员正在准备林麝们的“午餐”。 记者 李雨恒 摄

    每天,一只成年林麝要喂养青饲料和精料约三斤,早晚各喂一次。

    “林麝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不同的季节,饲料也要有所差别。所以在饲养过程中,饲料的配方和数量都要随时调整。”繁育基地工作人员张承露介绍,更换饲料时得逐步更换,不能直接全部更换,否则“林妹妹”会出现减食、腹泻等症状。

    此外,饮水的时间、次数和质量等,也对林麝身体有直接影响。

    “总之就是一点也不能马虎大意,还要随时防止它们‘越狱’。”张承露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扇木门,待记者进去后立即翻身关门,这才又打开另一扇直接通往母麝圈舍的木门。轻手轻脚进入圈舍后,张承露再次立即关上木门,“林麝动作很快,一不小心就会跑出去,所以设置了两道门。”

    记者发现,圈舍的围墙至少3米高,顶端还围了一圈约1米高的围栏。

    “这也是防止它们‘越狱’。林麝还是‘跑酷’高手,垂直起跳高度能接近3米,如果助跑起跳能超过3米,能轻易跃过围墙逃之夭夭。”张承露说,在加装围栏之前,繁育基地就时有林麝跳过围墙“越狱”的事件发生。

    优化种源,让野生“林妹妹”生了孩子再走

    圈舍里,记者数来数去只看到3只母麝,“不是说基地有4只母麝吗?还有一只去哪了?”

    曾德军带着记者来到另一处圈舍前,“看,在那边角落草丛里窝着呢!轻点声,别吓着它。繁育基地还肩负着救助野生林麝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去年底救护的一只野生‘林妹妹’。”

    林麝一旦受伤或生病,极难救活。特别是野生林麝,应激反应更大,更难救活。近几年,繁育基地收治了好几只受伤的野生林麝,都没能救活。

    那么,这只野生林麝为何在基地存活至今。

    故事要从去年12月4日说起。

    一只野生林麝溜进了北师大南川实验学校,随后,这只林麝被装笼送到了繁育基地。

    曾德军为其进行了细致检查,发现这是一只一岁左右的母麝,且没有受伤,“初步推测它是受惊吓后跃过围墙进了学校。”

    林麝没有受伤,且状态良好,为何不将其放归野外?

    “我们准备为其配种,产下幼麝并抚育一段时间后,再将它放归野外。”曾德军说,目前国内人工繁育的林麝六成以上都是引种自陕西,近亲繁殖现象极为普遍,已经出现了种群退化,“如果能成功将人工繁育的公麝与这只母麝配种,就能优化种源,有利于林麝的人工繁育和保护。”

    首创“掏耳朵”技术,提取麝香不再以牺牲林麝生命为代价

    “每年5月要生崽崽的时候,林麝就不吃东西了,只喝少量水,持续约一周……”去年12月12日,药研所在繁育基地所在的南川区三泉镇举行了一场培训会,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讲解林麝的基本习性和饲养方法。

    “我们计划进行人工繁育林麝场外寄养试点,让周边有意愿的村民通过寄养挂靠的方式参与到林麝的人工养殖中来。”曾德军介绍,虽然林麝娇弱难“伺候”,但目前人工养殖技术已非常成熟,在药研所专家的指导帮扶下,村民养殖林麝不成问题。

    此举不仅能扩大林麝的养殖规模,还能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麝香需求约为每年6吨,但全国每年产量仅200千克,缺口巨大。一只3岁以上的公麝一次能提取麝香10克至15克,每千克麝香售价近百万元。

    以前,获取麝香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公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香囊,香囊干燥后,分泌液变硬、呈棕色,成为一种很脆的固态物质,呈粒状及少量结晶即为麝香。

    “这种方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也让林麝成为濒危动物。”曾德军介绍,上世纪50年代,药研所就首创了活麝取香技术,“就像人掏耳朵一样,挖勺用酒精消毒后伸入囊内徐徐转动,再向外抽出,挖出麝香。”

    在此基础上,药研所又通过科研攻关,将每年每只公麝提取麝香的次数由一次变为两次,提高了麝香产量。

    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如今全国的林麝人工繁育采取的都是活麝取香技术,这让麝香的提取生产再也不用以牺牲林麝生命为代价。

       

    相关报道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⑥|破解人工繁育“密码”后,崖柏在全国各地安了家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⑤|好安逸,金佛山黑叶猴吃上“自助餐”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④|野性的呼唤!白冠长尾雉在回归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③|拯救银杉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②| 荷叶铁线蕨“荒野求生记”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①|长江鲟“安居”万州11年 今年首次实现人工催卵

    编辑:何维     主编: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