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②| 荷叶铁线蕨“荒野求生记”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左黎韵 郑宇
    时间:2024-05-10 07:31

    图片

    “珍稀”名片>>>

    荷叶铁线蕨

    荷叶铁线蕨是亚洲铁线蕨科植物中唯一的单叶型植物,目前仅在重庆有过发现记录,其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又称“荷叶金钱草”。其科属蕨类植物门,根茎短而直立,叶簇生,主要生长在三峡库区海拔175~500米之间的山脊、崖壁和灌丛中。荷叶铁线蕨早春发芽,7月形成孢子群,9月孢子成熟,可用分株或孢子繁殖。

    保护级别: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

    五一前夕,忠县皇华岛一面背阳的坡壁上,两簇铜钱大小的翠绿叶片探出头来,植株旁还窜出十几个绿色的芽头,挨挨挤挤生长着,水灵灵的似要滴出水来。

    “这是5年前,我们野外回归(简称‘野归’)的两簇荷叶铁线蕨。今年雨量充沛,植株生长情况是历年记录中最好的。” 忠县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李向阳小心翼翼拨开杂草,介绍道。

    记者看到,这种植物叶片下的茎干又黑又细,就像一根黑铁丝,自带韧性的茎干竟能在李向阳的手中任意弯曲。

    据了解,荷叶铁线蕨主要生长在温润的岩面薄土层、石缝或草丛中,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严苛,目前仅在重庆市的万州区、石柱县、忠县有过发现记录。

    ▲2024年4月16日,俯瞰忠县皇华岛,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成为荷叶铁线蕨野外回归的试验样地。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人工培育后野归皇华岛

    这简直是为荷叶铁线蕨量身打造的自然生境

    2015年,西南大学科考团队在忠县石宝镇一带科考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大片叶片形似铜钱的野生蕨类植物。

    这一簇蕨类植物约有400多株,生长在小溪沟边,四周人迹罕至。经过植物形态及解剖学观察,科考团队确认了该物种为荷叶铁线蕨。

    “与其他蕨类植物不同的是,荷叶铁线蕨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很低,能在野外发现这样一簇野生植株,实属罕见。” 李向阳告诉记者。

    荷叶铁线蕨之所以被列为极危物种,原因有三——

    一是自然界中的荷叶铁线蕨繁殖主要靠孢子和分株两种方式。分株繁殖速度慢、繁殖数量少;孢子繁殖速度快,但荷叶铁线蕨主要分布在崖壁上,土层瘠薄,孢子掉落土壤后,很难发育成配子体形成新的植株。

    二是因其全株可入药,极易遭人为采摘破坏。

    三是其对生境条件要求极为严苛,喜湿润环境却又不能积水,喜光照又要避免阳光直射。此外,主要分布区环境变化,也导致该物种野外生长数量骤减。

    2015年在石宝镇发现荷叶铁线蕨,也是该物种首次在忠县被发现,刷新了荷叶铁线蕨的分布记录。

    因此,西南大学科考团队倍感振奋,随即将植株样本带回实验室人工培育。

    通过改良基质配方、扦插生根、扩繁环境营造等,他们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成功实现荷叶铁线蕨的人工繁殖。

    2019年,荷叶铁线蕨繁育保护进入野外回归阶段,皇华岛成为首选试验样地。

    之所以选择皇华岛,是因为这是长江中的一座江心岛,四面环水,丰水期岛屿面积0.8平方公里,枯水期面积达到1.42平方公里,一些浅滩地带便逐

    渐演替为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水库消落带湿地和岛屿湿地的典型代表。

    ▲2024年4月16日,忠县皇华岛,保护工作者正在介绍生长在背阳坡壁的上荷叶铁线蕨。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再则,岛上生态环境极好,独特的生态气候孕育了皇华岛丰富的植被群落,岛上目前记载的高等植物有932种、湿地和水生植物94种,其中不乏苏铁、水杉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西南大学科考团队曾数次登上皇华岛考察,和李向阳一起寻找野放回归的自然生境,最终锁定了江边一处背阳的坡壁。

    坡壁落差有十多米,逢雨季,绵绵的雨水就在斜坡地表形成径流,顺着坡势流向河中;斜坡掩映在竹林、树丛之间,攀缘附着的兰花、藤蔓肆意延伸,在空中交织成网,好似一把撑起的大伞;而平缓的坡度让土壤沥水又不兜水,密林抵挡住阳光的直射,形成半阴半阳的自然环境。

    “这简直是为荷叶铁线蕨量身打造的自然生境。”2019年,带着用3年多时间培育出的3株荷叶铁线蕨,科考队员们将实验室带来的植株移栽到这处坡壁上,让人工扩繁的荷叶铁线蕨回归野外。

    从此,这3株小小的荷叶铁线蕨,成了皇华岛的宝贝。

    细心呵护下仍数次面临生存危机

    皇华岛为其成立了专人管护团队

    记者在皇华岛看到,4年前移栽的3株荷叶铁线蕨,已长成丛生状,形似铜钱的叶子挨挨挤挤,相互交错,在坡壁上恣意生长。

    ▲2024年4月16日,忠县皇华岛,生长在背阳坡壁的上荷叶铁线蕨。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刚移栽时,叶片仅指甲盖大小,茎干还不到1厘米。”看到它们如今长势这么好,李向阳连连感慨了几个“不容易啊”。

    4年来,工作人员在管护这3株荷叶铁线蕨的过程中,可没少走弯路。

    荷叶铁线蕨生长的坡壁土层薄,为避免水土流失,当地城管部门曾在坡壁上牵拉了一道边坡防护网,用于抵挡雨水冲蚀。

    本以为这样能为植株生长营造稳定的环境,然而没想到的是,防护网反而影响了荷叶铁线蕨的正常生长。

    “防护网由尼龙绳编制而成,不仅透气性差,而且会对茎叶造成挤压,影响植株光合作用。”李向阳说,当他发现这一问题时,有一株荷叶铁线蕨已经死亡,剩余的两株也出现叶片萎蔫的情形。他们赶紧拆除了防护网,才让剩下的两株荷叶铁线蕨幸运存活下来。

    这以后,皇华岛更是成立了由十多个人组成的专门管护团队,对荷叶铁线蕨进行管护、监测。精心呵护下,幼小的植株一天天长大。

    2022年夏,极端高温天气给荷叶铁线蕨的“荒野求生”带来极大威胁。彼时,岛上好几座水池已干涸见底,阳光炙烤下,成片的灌木、树丛变得枯黄、萎蔫。县里安排了可移动喷灌装置,分路段、分时间对岛上的植被进行循环浇水。

    可喜阴喜湿的荷叶铁线蕨生长情况依然不妙。因为喷灌装置主要浇灌的是乔木层,水分很难抵达最下端的植物草本层,持续干旱使部分土壤甚至出现开裂。

    园林工人便顶着高温,背着手压式喷雾壶,每隔三小时就要前往荷叶铁线蕨生长的坡壁,给土壤浇水。“得采用细水慢灌的方式,少量多次地浇水,让荷叶铁线蕨通过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并让土壤维持一定湿度。”李向阳说。

    细心呵护下,荷叶铁线蕨终于熬过了那个夏天,并逐渐适应了皇华岛上的环境,长势越来越好。

    大量游客登岛再次带来威胁

    皇华岛为其关闭了一个旅游码头

    在荷叶铁线蕨生长的坡壁旁,有一条青石板小路顺着坡势蜿蜒而下,直抵江边。台阶上铺满的落叶早已泛黄,透露着人迹罕至的原生态意味。

    ▲2024年4月16日,忠县皇华岛,生长在背阳坡壁的上荷叶铁线蕨。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你或许想不到,过去这条石板路直达旅游码头,每天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李向阳告诉记者,为保护岛上生态,减少游客对荷叶铁线蕨的干扰,皇华岛特意取缔了这个旅游码头,重新规划了皇华岛上的旅游线路。

    2019年,忠县启动皇华岛生态保护修复,风光旖旎的皇华岛成为三峡库区的旅游胜地。岛上原本有登岛、离岛两个码头,而荷叶铁线蕨生长的坡壁正好靠近其中一个旅游码头,是游客离开皇华岛的必经之路,旺季时每天都有近千人由此经过。

    这面坡壁,也就成了游客离岛前最喜欢的“打卡”地。

    坡壁上覆着大量地被植物,有的游客喜欢爬上去拍照,踩坏了草皮,土壤层缺少地被植物保护,很容易造成水土和营养流失。

    此外,为方便游客游览,岛上很多植物都设置有标识标牌,标明植物简介和类别等信息。见标识标牌上介绍的荷叶铁线蕨如此珍贵,且叶片形似铜钱甚是好看,总有游客忍不住伸手去抚摸。“刚长出的新叶特别娇嫩,游客一不小心就会弄伤嫩叶。类似情况我们在巡护时发现了好几次。”李向阳说。

    为此,皇华岛特意重新规划了环岛路线,完美避开荷叶铁线蕨生长的坡壁,只保留了登岛处的游客码头,同时也取消了荷叶铁线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标识标牌,同时禁止游客进入保护区域,为荷叶铁线蕨营造了更加稳定的生长环境。

    通过长期跟踪观察,忠县湿地管护站对荷叶铁线蕨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变化、自然更新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持续加大保护力度。

    譬如今年,管护站就积极争取资金,计划在岛上建立以红外线热成像相机、卡口相机为主导的智慧监测系统,一旦监测到异常的热量变化,比如偷盗、野生动物活动等,就会触发警报,通知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要让皇华岛成为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植物生长的天堂。”李向阳说。


    图片
    图片
    相关新闻

    重庆野归荷叶铁线蕨已超8000株

    日前,记者从重庆市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野外回归的荷叶铁线蕨,已累计超过8000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这些野外回归的荷叶铁线蕨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的万州、石柱、忠县等地,种苗平均存活率约95%,目前生长状况良好,发育正常。

    “物种种群重建要经历调查、引种、繁育、回归等环节,野归必须在人工繁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万州林业局林科所负责人文海军说。

    从2015年起,万州区对野外采集的500余株荷叶铁线蕨进行了繁殖试验,科研人员利用样本筛选法,挑选紫色页岩土作为培养基质,克服重金属、高温胁迫等困难因素,采取分株繁殖的方法累计培育了2万多株荷叶铁线蕨。2020年9月,当地将人工繁育的荷叶铁线蕨成功放归到万州区三峡珍稀植物园,以及新乡等荷叶铁线蕨原生地所在的几个乡镇,迈出了荷叶铁线蕨野外种群恢复的重要一步。

    据了解,为了营造与原生地相似的生境,万州区三峡珍稀植物园采取了空心砖砌台、挂袋回归两种方式,在坡度陡峭的崖壁上垒起一座座空心砖台,将基质土填充其中后,再进行荷叶铁线蕨种苗移栽;在地势平缓的坡地,则采用挂袋法,将一株株荷叶铁线蕨种苗移栽至营养挂袋中。

    目前,重庆已在三峡库区累计野外回归荷叶铁线蕨8000余株,预计3—5年内,其野外保护地种群数量能够达到2万株,这标志着我市荷叶铁线蕨的抢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接下来,我市还将探索孢子繁殖法,实现荷叶铁线蕨的快速扩繁。

    相关报道

    “珍稀动植物保护故事”①|长江鲟“安居”万州11年 今年首次实现人工催卵

    编辑:何维     主编: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