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打卡“迷你山城”!“重庆园”亮相2024成都世园会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崔曜 实习生 张铭麟
    时间:2024-04-27 17:51

    4月26日,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在成都东部新区正式开幕。作为本次世园会113个主题展园之一,以“多彩山城,花满人居”主题、占地3500平方米的“重庆园”也随之亮相。

    “重庆园”中重点展示了哪些具有地域识别和文化标识的巴渝山水?展园设计、建筑风格、植物配置有何特色?记者进行了打探。

    “站起来”的风景演绎山城特色

    走进“重庆园”,一个迷你版“山城”映入眼帘。

    “重庆园”依山而建,走势蜿蜒向上,整体形成约7米的高差。记者沿着园内的阶梯一步步“爬坡上坎”,“江、滩、崖、石、瀑、廊”等景观应接不暇。五彩台地、林下雾溪、山水盆景、花漫人居、近自然林带等景观,多角度还原重庆的特色地貌。

    “‘重庆园’注重山地游览体验,溯源了最具典型代表的剖面要素作为山地园艺的空间载体。”“重庆园”总设计师陶丽说,“重庆园”在设计时构建了山顶瞰、半山游、江滩汇三层游憩空间,呈现立体、“站起来”的风景,生动演绎“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本土特色及城市园林园艺发展成就。

    从山下登顶至园内最高点“巴山楼”俯瞰,各色花田、花瀑、花墙、花坡美不胜收。

    “巴山楼以重庆脊梁鹅岭公园瞰胜楼为原型,取名巴山是结合了巴山渝水的概念。”陶丽告诉记者,巴山楼园艺设计与传统巴渝山水特色融合,通过模拟最高点,与其他区域产生不同高差的叠加,从而形成“站起来”的视觉效果。

    乡土和特色植物同步亮相

    “前方开蓝紫色花的植物就是重庆鸢尾,它的叶非常宽,覆盖效果好。”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田中向记者展示,重庆鸢尾是特意带给世园会的重庆特色乡土植物。

    据了解,本次世园会“重庆园”共栽植异龄乔木25种,灌木38种,花卉215种,充分利用20余种乡土植物进行地域景观营造,如重庆鸢尾、大百合、垂序马兰等。此外,“重庆园”还展示了多种独特地域品种,包括珍稀植物(濒危、极危)如荷叶铁线蕨、川东灯台报春、南川木波罗等;芳香植物如忠县柑橘、北碚蜡梅等;药用可食用植物如石柱黄连、彭水苏麻、秀山金银花等。

    与其它花境不同,重庆本土花卉景观在色彩搭配、高低层次的设计等方面显得与众不同。株形紧凑的蓝色鸢尾,粗壮高大的百合,球状的垂序马兰等植物搭配错落有次,相得益彰。

    智慧技术打造“科技范”园区

    “重庆园”除了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园林景观外,还有许多“黑科技”。

    入口处,流水时时从台地上倾泻而下,声音清脆悦耳。好看又好听的景观背后,是园区团队运用山地雨水循环技术的巧思。

    “大门口进来看到的是海绵体空间。”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艾丽皎介绍,“重庆园”模拟江岸的景观效果,让一处处滩、溪、涧、塘、泉、瀑等水体形态,通过园体地形高差,汇聚到收水口,沿着绿地慢慢渗透,展示巴渝山水特色与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不仅如此,智慧化管理系统为园区的养护注入了动力,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精准控制。

    “比如说干燥的时候把系统开启,除了有水雾景观,还可以给植物补水,增加空气湿度。”艾丽皎演示了园区内的智能化水管理系统,连接手机就能异地监控水体情况,打造各种水景效果。

    此外,“重庆园”还利用三维信息化模拟技术,总结长江消落带生境关键参数,复刻江滩消落带生境;利用山地脆弱生境下植物营建技术,提高林下弱光区域植物的花期等。

    编辑:杨铌紫     主编:余虎      审核: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