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记者调查| 短剧一路“狂飙” 重庆企业如何搭上“流量快车”?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邱小雅
    时间:2024-03-20 15:10

    铺垫少、爽点密集、一分钟八个反转……最近,这类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两分钟不等的短剧在网络持续走红,成为不少人的“电子榨菜”。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微短剧市场收入超8亿元,正成为短视频界的新宠。

    重庆企业也在努力搭上这趟“流量快车”。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7.94万家短剧相关企业中,重庆有1892家,位列全国第七,而且新注册量逐年增加,增速逐年加快。

    ▲蛙蛙短剧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短剧对于拉动新兴消费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全国短剧市场中,重庆企业有哪些优势和短板?它们将如何冲出重围?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家短剧企业及相关领域专家。

    重庆企业争相入局

    两个月新增注册企业100家

    “2023年年初,短短两三个月内就有五六拨人找上门合作,刚开始我都推掉了。”蛙蛙短剧平台创始人陈强,原来在重庆经营一家影视公司,以制作传统电视剧和电影为主,曾拍摄过轻喜剧网络大电影《宝劈龙》。眼看着短剧一路“狂飙”,陈强最终还是没能按捺住跃跃欲试的心,2023年4月下场制作了从业生涯中的第一部短剧。

    不仅是陈强,不少MCN机构(指专业培养和扶持网红达人的经纪公司或机构)也瞄准了这块蛋糕。

    重庆麦芽传媒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不仅有一支涵盖剧本创作、编导拍摄、后期剪辑、运营投放等在内的队伍,还拥有200+自孵化达人。早在2022年,麦芽传媒就开始在短剧赛道发力,去年初正式入局小程序短剧,目前已制作完结IP短剧超200部。

    “作为头部MCN,我们具备强大的内容创作和数字化运营能力,如今全网粉丝已达6亿+。”麦芽传媒相关负责人说。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短剧相关企业新注册量302家,此后,新注册量逐年增加且增速逐年加快。仅2024年前2个月,重庆就新增注册100家短剧相关企业,相比2023年同期增加44.9%。

    尽管在数量上,重庆有1892家短剧相关企业,位列全国第七,但在全国短剧市场中表现还算不上优秀。

    记者在短剧研究机构“新腕儿”发布的大盘热力榜单中看到,热力TOP10中大多数是来自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短剧企业,麦芽是唯一入围的重庆企业。麦芽传媒负责人称,这主要得益于企业长期对移动新媒体内容的深耕,构建起较为出色的内容制作和数字化运营能力,加上达人账号矩阵和人才储备优势,让企业快速成长、成熟。

    ▲麦芽传媒短剧《火种》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重庆企业因进入赛道较晚,目前还处于亏损或投入状态。

    流量倒逼转型

    80%成本用于投流,尾部企业被“割韭菜”

    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称,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如此大的蛋糕,到底谁才是赢家?

    微短剧产业链通常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主要是内容生产,包括版权方、出品方和承制方;中游则是内容分发,平台方和分销方进行平台搭载、短剧分销等;下游侧重生态支持,媒体方、代理方等进行流量投放工作。

    在这条产业链中,占据话语权的往往是掌握流量的大平台。“和传统影视剧不同,短剧不需要前期宣发预热,只要制作完成后,直接给分发商投流。”陈强告诉记者,他们几乎将成本中的80%以上都用于投流,一切以数据说话,行就行,不行就不行,通常三天内就见分晓。另有业内人士也坦言,投流成本确实占据大头。

    这种运营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回流的充值费更多流向了投流公司和平台,而非制作方。

    陈强向记者透露,去年刚开始进军短剧行业时,团队只负责内容生产及拍摄制作即承制,投流和播放都给了其他平台,最后分成给制作团队的只有几万块钱,他自嘲是“被割了一波韭菜”。

    类似情况在短剧行业屡见不鲜。不少内容承制公司为提高话语权,开始进行产业闭环。去年底,陈强也投入200余万元成立了蛙蛙短剧平台,投流之后,用户在三方平台被吸引过来,跳转到小程序继续观看并付费。

    “平台活跃度最好的时候能达到一天几十万人,但留存用户少之又少,爆款的制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陈强看来,短周期、低成本,注定了短剧带有影视流水线的快消品属性。

    目前,陈强和团队也在探索“短剧+”,与重庆各景区共建短剧一站式基地。比如在重庆取景拍摄和文旅营销进行结合,通过短剧载体宣传城市人文,或与文旅联动营销,形成引流效应,落地文旅产业;同时还探索孵化短剧演员成为主播进行带货。

    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

    重庆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从高流量向高质量转变,内容精品化是短剧产业下半场的必然趋势。

    “随着更多专业团队加入,短剧的画质、服装、化妆、道具等制作水平不断提高,观众对短剧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陈强感叹,短剧的钱越来越不好赚。他粗略估计了一下,去年拍摄制作一部短剧的成本大概在20万元,现在一部则暴涨至50万-80万元。

    重庆华略数字文化研究院院长吴江文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未来的短剧发展趋势应该是深度的、精致的、有视觉感的文化产品,剧本争夺才是短剧赛道最核心的战场,同时,要细分用户且能较为准确测算产品的需求量和投入产出回报,用户、投资人、产品创制方才能共同成功走向成熟的市场。

    重庆要想在短剧市场中拼出一片天地,有哪些优势?未来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在吴江文看来,重庆是一座自带流量的城市,同时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时尚文化资源,挖掘这些资源,就能生产出很多很好的短剧。比如麦芽传媒,就通过挖掘重庆红色资源,推出了革命历史短剧《火种》。

    此外,巴山渝水皆可入镜,赋能短剧。“重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多年来吸引了不少电影来此取景,目前已成为全国短剧公司热衷的拍摄地。”麦芽传媒表示,公司此前制作的短剧也多在重庆取景拍摄。

    但相比短剧产业发达的江浙地区,重庆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去年,陈强公司制作的短剧大多在浙江、西安拍摄,今年已逐渐把短剧业务往重庆转移,但他发现重庆的影视基地规模相对较小,“团队近期要拍一个民国戏,需要一个民国大院,先后去两江新区国际影视城和江津白沙考察,院子是有,但不够大。”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短剧专项扶持政策。比如浙江临平,就提出打造“最懂微短剧的地方政府”,不光建设基地,还发布了青年网络编剧激励扶持计划,成立扶持基金等,而重庆在这方面还较为欠缺。此外,短剧企业需要取得相关视听许可证,一些民营企业想进入行业却遇阻,“建议在资质获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吸引更多优质市场主体。”该业内人士表示。

    吴江文建议,重庆相关主管部门要鼓励业态创新,给予适度的包容;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短剧类文化产品的评价标准,开展必要的政策宣传;及时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尤其是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规范;扶持相关产业,通过任务引导企业/团队承担新的文化使命。比如近期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重庆也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

    编辑: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陈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