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23日,是热爱读书的人们,喜爱的、等待的节日。围绕读书日,许多地方和单位,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人们保持阅读、继续阅读,让生活与读书相伴。许多书店、电商,也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让热爱读书的人们,能以更划算的价格将书带回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谁还不能随口说几句关于读书的名句呢?自古以来,纵览中外,关于书,关于读书,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聊,有太多的趣闻轶事可以说。围绕图书、作家、出版、读书人,也还有着数不清的爱恨情仇、纷争纠葛。
有人说,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看书的越来越少啦,刷短视频、刷社交软件的越来越多啦。这句话乍一看没有错,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天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的却是另一个样子——我国成年人的各媒介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阅读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时间都在持续增加,选择了“听书”的读者占了三成。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其实除了调查报告的数据,关于读书,如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第一个变化,是许多人阅读的目的发生了改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许多人知道要读书,却不会主动去阅读。为什么?因为读书为的是考试,阅读为的是生活。如果毕业了,不考试了,为什么还要主动阅读呢?这样一个情况,如今发生了改变。在当前人们普遍感受越来越内卷的大环境下,在“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的现实下,越来越多人,将阅读作为了拒绝内耗、向内求索、达成内心自洽的有效途径。过去为了考试、考证而读的书,现在变成了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喜欢的书籍的过程。主动阅读,读自己所爱,不设deadline,没有阅读KPI,阅读的目的变得更加简单纯粹、更加自由洒脱。
第二个变化,是阅读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化,除了大家感受深刻的阅读从纸质书转向了电子书、听书,还有许多人在视频读书。例如刷读书视频,看读书直播。在B站,许多复述书籍、分析书籍的视频博主,都有着数万甚至数十万粉丝,许多视频的播放量也达到了百万级。一些人在抖音,一边看图书解读一边下单购书。数据不骗人:今年第一季度,抖音平台上挂图书销售广告的视频播放了216亿次,销售图书超1.5亿单,每天售出图书超200万册。还记得被董宇辉倾情推荐过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吗?过去的一年半,这本书被印了600万册。从这个意义上说,视频读书,不仅是阅读形态上的变化,也已经成为最具变现能力的一条途径,吸引着图书发行人的目光。
第三个变化,是对经典的诵读开始回暖。
经典永不过时,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历久弥新。过去有段时间,愤怒的读者称某些三观不正、无病呻吟、又臭又长的书为出版垃圾,拒绝为之买单甚至贡献一次点击率。如今,越来越多的优质书籍,接受时间河水的荡涤,成为了复印、加印、再加印的爆款。而那些出现在教科书里的书名,也慢慢通过一个个读者的自发“安利”和“种草”,传递到了更多人的案头。不论是销量长虹的《明朝那些事儿》,还是感人至深的《平凡的世界》,不论是《三体》三部曲,还是《月亮与六便士》,经典的书籍,不缺读者,更不缺讨论。在各社交平台,对经典书籍的研读与讨论,愈发频繁。人们在不同的话题、群组、问题下,抒发着自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体悟,将自己与作者、自己与角色的情感共鸣表达出来。
在今天,世界读书日,关于书与读书,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将阅读的三个变化作为切口,也许不够全面,但为的是提供一个视角,让更多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也给在阅读中实现心理自洽的读者们,一些慰藉。书是永不沉没的船,祝福每一位以书为舟的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渡过生命的河,驶向自己的岸。
▲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李海涛
编辑:王瑞琳 主编:单士兵 审核: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