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在研究生教育中,师强生弱是天然的地位格局。若非迫不得已,一群研究生何苦与导师撕破脸,以联名举报的形式把事情闹大闹狠,上演一出“兔子急了也咬人”。
今年以来,已经有数起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的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最近的一起,发生在北京邮电大学:9日晚,该校15名研究生联合用一份20页的材料,实名举报其导师郑某的师风师德问题;昨夜,校方发布通报,对郑某作出取消导师资格等处分,并为相关学生调换导师。
看了学生们联合陈述的情况,即使身为旁观者,也能从字里行间中读出巨大的憋屈、惶恐、愤怒和无奈。不由令人深思,导生关系何以至此?“群起而攻之”才能有用?网上公开才可使诉求得到回应?
有人说,研究生选导师是门玄学,靠运气。导生关系的和睦程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双方为人处世的风格就是其中一种,这一因素通常会在整个研究生教育期间发挥作用。但是,在互选之初,双方很难摸清彼此的脾性,后续总会有或大或小的碰撞发生。
就联名举报事件来看,碰撞极其激烈,学生受损严重。无疑,郑某师德败坏,是激化矛盾的核心。
“相处时间越久,越发现郑老师对我们就像是对待奴隶一样”,学生的陈情道出了一点——在这场争端里,强弱两方的权力不对等,已经异化为人格不对等。
那,这名导师,是怎么敢把学生当成“奴隶”来使唤的?在这15名研究生之前,还有学生沦为过“奴隶”吗?把学生当“奴隶”的导师,只有郑某一个吗?
这些猜疑,不仅拷问一名为人师者的职业道德,也叩打当前研究生培育的机制沉疴。
能否参与项目、能否做出成果、能否顺利毕业……学生的“命门”,拿捏在导师手中。一般来说,身居弱势地位的学生不敢拒绝导师的要求,多半能忍则忍,毕竟学位要紧。有时,要求合理与否,把学生当学生与否,真的取决于强势一方的良心。
良心又不像心跳,没法实时监测;单薄地呼吁相互尊重,恐怕无济于事。所以,就需要规则和制度的强力介入,给予弱者支持,为其划出一定的安全区域,维持强弱双方间的基本公平。这种公平,包括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受践踏、学术成果不遭侵吞、生活秩序不被破坏。
假如日常中,这样的机制能及时奏效,就不至于“走投无路”而众怒难消了。“联名举报”一再出现,恰恰说明调衡公平的阀门缺位了、失灵了,这记警钟要敲到所有高校心口。
一方面,为了保障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校方应该设置有第三方介入的沟通渠道,解决有没有抓手可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反馈要起效果,不能因为只是个体意见就不当回事,该调查的调查、该处理的处理,解决机制管不管用的问题。
在几起联名举报事件中,郑某之流怎么当上导师的,也是讨论的焦点。
对待个别学术不端、师德失范者,高校有没有因为顾忌其帽子、项目,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如果任由有“才”无德之人,成为校方考核中的漏网之鱼,那极端冲突的造成,可能也是偶然中的必然。说到底,最强势的不是导师,而是整个体制的用人导向、行事作风。
落笔之初,笔者简单采访了一位高校导师。他说,“好的师门是三种共同体的合一:学习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理想的导生关系,就是这三种共同体的完美结合。”希望如这位老师所言,各方的强弱之争能演化为多元融合,少些剑拔弩张,多点互利共赢。
编辑:刘咏 主编:单士兵 审核: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