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背篓专线”,繁忙率先开启,早起的人们在此不期而遇。记者 刘力 摄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因为很多菜农坐地铁到市里卖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菜农们舍近求远、乘着地铁去卖菜,显然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轨道交通的通达,拉近了城乡距离,让“搭乘地铁去卖菜”成为鲜活的现实。“背篓专线”不仅受到菜农们的欢迎,也得到了网友们的赞誉。人们感慨:重庆是个开放包容、有人情味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有许多种表现方式,如果用一句话表述“重庆城市精神”,向世界推介重庆,那应当有“多元与温情”的一席之地。恰好,“背篓专线”就是其中最温情的那种。“背篓专线”,并非专门为“背篓”而设,却因“背篓”而闻名。它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减少了中间环节,让菜农们从希望的田野里得到了更多的回报与激励。
▲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车站保安帮助菜农把蔬菜秧苗送进站。记者 刘力 摄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一个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热爱生活、努力工作的人们。“背篓专线”车厢里是满满的烟火气,站台上则是浓浓的人情味。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市民,大都对背篓菜农“温柔相待”;将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这种愿意主动等一等、帮一帮“慢了一拍”菜农的行为,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气度与温度。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个个背篓,承载着老人们的生计与希望,“背篓专线”显然做到了“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应老百姓所需”。尊重和回应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关爱背篓菜农没有止境。不论是推出方言报站,还是不少菜市场专门设置的“农民背篼菜区”,都饱含着菜农们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拼搏,也潜藏着重庆市民开放包容、和谐共存的文明素养,让重庆多元的城市精神在小背篓中得到了呈现。
当今的中国,横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数个反差鲜明的社会形态,背篓与轨道交通看似不协调、不匹配,实际上却蕴含着重庆这个城市的善意与温情——卖菜要趁早,背篓菜农难免和早高峰出行的市民产生交集;背篓体积较大,自然会占据一定的车厢空间。面对背篓菜农,轨道交通运营方和乘车的市民,都体现了强烈的同理心和共同体意识,这是对重庆包容性无声的广告。
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只有给予人足够的尊重和善待,一个城市才会赢得最多数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背篓专线”,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许多人,也许从没来过重庆,从未坐过“背篓专线”,但是不妨碍他们在观看相关视频、报道后,在情感上与重庆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人性的力量,也是城市温情的遥遥传递。
编辑:刘咏 主编:单士兵 审核: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