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清明节假期的文旅数据出来了。央视网报道: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
从热热闹闹的清明小长假文旅数据,能看出什么呢?最明显的,是三个趋势。
首先,文旅市场持续向好的态势,稳住了。
在这个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入境游人数的数据。清明节假期3天,入境游客104.1万人次,出境游客99.2万人次,人数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三天小长假,加上高速免费,许多人选择了就近出行游玩。在这个基础上再看1.19亿人次的出游数据,就显得很亮眼。出行热,住宿热,餐饮热,景点热……就连人们的镜头中,也是密密麻麻的游客的身影。
其次,文旅热门多点开花的态势,更明显了。
从2023年的“特种兵”式旅游,到如今的常态化增长;从去年淄博带起来的“赴淄赶烤”,到今年的哈尔滨、天水等地的多点开花。整体而言,文旅市场不再是个别城市和景区的“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民俗文化游、赏花踏春游、红色路线游……各地都遵循着差异化竞争理念,纷纷亮出自己的撒手锏,突出自身特色,吸引外地游客前来。
第三,游客可选的文旅消费场景,更丰富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跟随传统的旅游指南去挤大热的景区景点,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精力,更合理地安排起了行程。各地也积极迎合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推出了丰富的文旅项目,让每个游客都能选适合自己的那款。从精心设计的主题游,到数字技术赋能,再到推出惠民旅游相关活动,各地吸引游客的心思,从线下竞争到了线上,从当下竞争到了未来,称得上诚意满满。
除了这三个向好趋势,与其他小长假一样,清明游的一个问题,也不该回避——实实在在提升旅游体验。
各地要提高知名度、发展文旅经济,景区要吸引客流,商家要盈利,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美好期望与供给品质之间的矛盾,往往是游客吐槽的焦点。例如千篇一律、高度雷同的景区步行街,面目全非、特色全无的人造景观,大幅涨价、临时加价的部分酒店民宿,拥挤杂乱、收费混乱的交通,等等。
每个吐槽的游客,都能因为自身体验,列出一条条“不推荐”理由。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根据自身体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个人意见或建议。对各地各景区而言,当务之急,是为游客提供通畅的旅游体验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一一对照意见建议,把短板补上,把问题解决好,把瑕疵处理妥当。如此,文旅消费才不会陷入“一锤子买卖”的怪圈。
整体而言,清明游的“人从众”现象,是个好势头。这说明,清明经济与春日经济,已经碰撞出了文旅消费的满满活力。未来,如何将来之不易的向好趋势保持住,各地还需做出更多努力。而如何将出现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解决好,不仅考验着各地“拼手速”的速度,也检验着不同地区的服务理念与治理成效。
编辑:刘咏 主编:单士兵 审核: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