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网络问政平台,有网友建议重庆禁止乘客在早晚高峰携带菜筐乘地铁。随后,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昨天,重庆轨道交通客服回应称,乘客的行李物品长宽高之和不超过两米,重量不超过二十公斤,就可以携带。
这一回应,获得了广泛好评。诚然,菜筐占地大,在人挤人的时段的确容易给他人造成一些不便。但是,轨道交通是一项惠民工程,公共服务就应以公为大,尽可能为更多人提供便利。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坚持原则,也需要公众多一点同理心和包容心。
什么样的同理心?一方面,重庆山多坡陡,对于携带大件重物的菜农等群体而言,乘公交是最经济方便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卖菜出摊要赶早,这和上班族赶早高峰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劳动工具有别。更何况,菜筐里装的,又何尝不是民生?菜农的收入、居民的食物,这些都值得被体谅。
其实,笔者对重庆轨道交通方面的答复一点都不意外。笔者在重庆生活了六年,早已习惯在地铁上看到背篼、扁担、小拖车等,深夜里还常常看到代驾小哥的折叠电动车。正如有网友评论,这不仅展现出城市交通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也凸显了重庆的人文关怀。
如果你对重庆的轨道交通再多点了解,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是真的很“惯着”菜农。就在上个月,CCTV-13还专门报道过重庆《穿城而行“背篓地铁”的暖心故事》。
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以后,早上搭地铁到市里卖菜的菜农就多起来了。渐渐地,这条地铁线路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甚至,为了方便菜农,本该6时15分打开的闸门会提前5分钟打开。对菜农而言,这是省钱、省时、省力的好事。
一座城市能对人释放多大善意,恰恰要由细枝末节来彰显。要说理,只要所携物品合规,那在任何时段搭乘公交都是乘客的合法权益,不管他是菜农还是“码农”;要说情,菜农辛苦自不消多言,给予其更大体贴是应当的,公共服务的和谐有序,本就需要大家相互理解、共同成全。
这类争议的出现,其实也是对城市人文水准的一次检验。“人文水准”听起来很大,做起来很小,就看人和人之间能否多点“与人方便”的换位思考,少些“只顾自己”的人为对立。这次,很多重庆网友都力挺菜农和重庆轨道交通。在此,也为这些网友们点个赞!
最近,重庆正在开展“重庆城市精神”主题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语。透过“地铁能否带菜筐”的小小争议,我想,用饱含人情味的公共服务,来温暖每一个为生活打拼的人,就是这座城市的宝贵精神之一。重庆,也正是因此而热气腾腾、暖意不绝。
编辑:张燕 主编:单士兵 审核: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