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主办的2024年(重庆)教育评价国际会议召开,会议主题为“教育评价:时局·变局·新局”。会上,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全球教育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24年(重庆)教育评价国际会议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该《报告》由1篇总报告和22篇国家(地区)教育评价研究报告(简称“分报告”)组成。总报告呈现了2019—2023年间全球教育评价研究“全域扩展 在地平衡”的图景;分报告包括基础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职业教育评价、综合教育评价4个篇章,呈现了20个对象国家(地区)教育评价的具体做法、有益经验、实际问题等。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介绍,在确定分报告的研究对象时,研究团队不仅关注美国、英国等教育评价发展较早、评价体系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关注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等教育评价发展较晚、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关注历史悠久、备受瞩目的高等教育评价领域,也关注发展较晚,但影响日益显著的基础教育评价、职业教育评价等领域。
刘云生称,他们研究全球教育评价发现,当前全球学生评价正从关注“增长”向关注“成长”转变,教师评价正从关注“专业”向关注“职业”转变,学校评价正从关注“投入”向关注“产出”转变,评价体系正从关注“规训”向关注“赋能”转变。
“教育评价绝不仅仅是‘马后炮’式的测量与判断,而是要更多地发挥价值牵引、价值赋能的作用。要在教育发展中扮演好‘指挥棒’‘度量衡’‘赋能器’‘平衡木’‘参照系’‘纽结带’‘解放者’七个角色。”刘云生认为。
大会期间,国内外教育评价权威专家、评估机构专业人士、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还围绕教育评价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进行了交流分享。
在主旨报告环节,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第五、六届主席张建新,比利时根特大学心理学与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系教授马丁·瓦尔克(Martin Valcke),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总设计师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香港考试与评核局秘书长魏向东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在分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学前教育评价创新牵引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数智时代下评估创新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新质评价力”“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创新探索与国际化走向”“全球视野下的高校智库建设与评价”等主题分享了观点。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表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牵引作用,破解教育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聚焦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牵引育人方式改革;要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牵引办学模式改革;要聚焦服务全球教育治理,牵引评价理念改革。比如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就要不断深化学校评价,在立德树人中检验成效;完善教师评价,在潜心从教中启智育人;优化学生评价,在五育并举中成长成才。
编辑: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