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程华|何须仰望,你便是星空——浅谈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的时代价值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程华

2025-04-25 11:26

4月25日,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师范生》首发式暨新书分享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作者李燕燕来到现场,与读者分享创作心得。

《师范生》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以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为时间跨度,真实记录了40余年间我国师范生群体的时代变迁,生动塑造了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师范生群像。我们特邀本土报告文学作家程华为该书撰写书评。 

——编者

2023年1月,《山西文学》刊发李燕燕的中篇非虚构作品《师范生》,讲述了一群师范生的故事。这篇2万多字的作品迅即引发了广泛关注。面对众多读者的热烈回应,同为师范生(1998级)的李燕燕决定:再次深扎下去。

重庆、四川、贵州、江苏、安徽、北京、上海……在大量访谈、查考、深耕后,2025年2月,17万余字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师范生》,是对中国40年师范教育沿革历程的全景式扫描。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年代,再到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体制、机制的变迁,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也注定会有无数个体的命运起伏。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文献,以宏阔的视野、精准的笔触,对中国40年师范教育的沿革历程作了一次全景式扫描。

师范生,指大中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和毕业生,其就业目标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其中,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堪称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彩之笔,也是《师范生》描写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初期,为彻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出台后,全国中等师范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年前,国家专门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等师范生(简称中师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到城乡小学任教。从1982年到2002年间,全国有400多万优秀中师生下沉到农村,成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坚固基石。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由原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师范学院的三级体系向师范专科、师范学院的二级体系过渡的结构性调整,中师教育悄然落幕,高等师范教育迅猛发展。

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是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从普通高校招生实行“并轨”制,到1997年后中师生、师范专科、本科生毕业后不包分配;从1999年中师退出历史舞台,到2000年前后全国一百多万民办教师完成转公;从2015年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到2019年前后“师范热”再度出现……《师范生》全面回顾了40多年来我国中师教育的兴衰、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脉络,凸显了师范生群体的人生轨迹,展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多元之变。

《师范生》,是对时代大潮中平凡守望者影像的深度聚焦。

作品以扎实的采访,生动的笔触,诠释了时代风云与生命个体间的密切关联,刻画了为国家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师范生群像:杨大萍、刘丽荣、毛世伟、王哲兰……受访者数十名,涉及人物上百人。

作者将人物置于时代框架中,交叉叙述、平行推进,真实还原其生命肌理、心理图谱、成长变迁。从计划经济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跳出农门”是无数贫寒学子的梦想。而一旦考上中师,就能上城市户口、纳入国家干部编制,从而实现人生逆袭。于是,考上中师的刘丽荣得到了全村最热烈的祝贺。

极其激烈的竞争,造就了最优质的中师生生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自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初中生,为响应国家号召也为减轻家庭负担,怀揣梦想、扎根乡镇,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乡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此后数年里,他们或凭着努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如,因教学成绩突出被引进到重点小学的毛世伟、杨大萍;或婉拒了更好发展机会,扎根乡野成为孩子们心中一盏灯的刘丽荣……无论在什么教学岗位,他们都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贡献着全部智慧与心血。

《师范生》,是用理性的观察、温情的笔触,呈现教育工作者的困顿与坚守、艰难与付出。

他们如夜空中的星,用微光照亮学子的心灵与人生路。刘丽荣离家时,含泪吃下妈妈煮的那碗荷包蛋;为给双生子筹钱治病而忍痛辞职下海,在欢送宴上大喊“我们的根子不会变,我们永远是光荣的中师生”的镇小学副校长;双鬓斑白的同学们携家人赶回将拆的中师,只为与自己的青春记忆作最后的诀别……是他们打动了我,但又不全是。

诚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教育体制机制迭代转型,师范生已褪去了计划经济年代的光环,但在生活与职场的多重压力下,大多数人仍选择坚守与负重前行。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跳出“农门”后,以刘丽荣、毛世伟等为代表的中师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铁饭碗”,也将心比心地关爱着与当年的他们一样的贫苦学生。

刘丽荣儿时的小学班主任每天给吃不起菜的孩子们带泡菜下饭,中师音乐老师经常留学生们在宿舍里吃饭。从教之后,刘丽荣也用自己的工资给顿顿吃咸菜馒头的学生买饭票,做腌萝卜、咸鱼给他们加菜。传承师者的品德精髓,他们长成了当年恩师的模样。当刘丽荣为说服不准孩子读书的农村父母而声泪俱下的时候;当面对外国教育专家“你不去大城市吗”的询问,乡村教师王哲兰用流利的英语答:“我就在这里”的时候;当4年前小学教师王红旭为抢救落水儿童跃入激流中的时候……他们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蝶变,由小爱到大爱的跃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既是全社会对师者的期冀,也当是为师者之圭臬。

师者如光,虽微致远。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光,发出自己的光,并一起照亮世界。

立德树人的师者,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传播者。无数的他们汇成头顶的星空,照亮了民族前行之路。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