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大赛㉕|从历史层面重构对“水”的认知——读《水运与国运》有感
2025-04-14 09:55
一部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国在北方大河生长,往南方大江拓展,开凿运河一统南北,进而向大海进发,最终将大陆大洋连为一体,成为陆洋中介、世界枢纽的曲折历史。本书从水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为你揭示水运起伏与国运兴衰的深度关联,破译王朝兴亡、国运兴替背后的水运荣枯密码。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水是生命的源泉,黄河母亲孕育了我们的华夏文明。在吴鹏先生的《水运与国运》这本书中,中国的历史也是由水孕育而生的,他将中国的大江大河与国家的前进历程联系起来,展现了治水和水利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书中的“水”,不仅仅是河水,还包括渠堰、大海。我们常常从地理的角度去探讨水的作用,而作者则从历史的维度拉开“水运”的帷幕。鲧禹治水的成功,使得华夏文明借助渭水和黄河,扩展到整个北方大河流域;周人通过渭水和洛水两大水系,将东西两大水系连成一片;“晋水之战”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秦国建造的都江堰成就了历史伟业;隋炀帝主持开凿了纵贯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形成沟通全国的水上交通完整体系,加速了南北的一体化;而后的京杭大运河,初步将中原和塞北融合为新的南北统一体……
“水利”一词最早使用于秦。我们从都江堰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天地万物都为他们所用。鱼嘴工程把江水一分为二,清水顺其自然地进入内江,而泥沙和浊水则进入了外江;引水工程宝瓶口设置在凹岸处,将清水引向成都平原,把泥沙和砾石抛向凸岸,并被水流冲走,不仅保证了水的清洁,还防止了泥沙的堵塞;飞沙堰在枯水期将江水抬高,引入宝瓶口,在洪水来时,多余的水将越过飞沙堰流走,既保证了水的供应,又防止了洪水的泛滥。也许秦昭襄王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初用来满足行舟运输军队、粮草的军事需要,在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形中也促使秦国的进一步强大。
在今天,都江堰依旧适用,令人叹为观止。而郑国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秦国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看到了秦国在郑国渠修建中所展现的宽广胸怀和长远眼光。对于秦国而言,水成为了“利器”,国家之运与水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书中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对“水德”的运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五德终始说”,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应取而代之,因此秦朝被定为水德。但是秦国违背民意,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严利峻法的治国方针,最终加速了它的灭亡。而汉朝重新定义水德,效仿水的顺从之性,顺应民心民意,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在关中平京兴修水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文景之治”。可见,不论对哪一德的运用,都要顺应民心,对同一水德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
其次,“海洋成了清朝挥之不去的梦魇,却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起点。”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谈到“闭关锁国”,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因它带来的落后和多年的忍辱负重。换个视角来看,它也是中国在成长中所必经的抽丝剥茧般的疼痛。
作者的笔触生动细腻,严谨的同时不失幽默风趣,尤其是在对复杂史料的叙述中,作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再次“翻译”,整部书读下来一气呵成。除此之外,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也是多方印证,引用了相关的古诗和典籍,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可谓是一本生动的结合历史、地理、语文三者的“教科书”。
读完此书,不禁回想起郑国所言:“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也许郑国渠只是历史中的一条河流,却牵动了未来上千年历史的进程。换言之,历史中所有的“水”,又何尝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呢。
(作者为太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