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大赛㉔|在大风中“站定”——莫言新书《不被大风吹倒》读后
2025-04-07 16:07
莫言的小说多立足于本土生活,构建出基于现实又较为魔幻的神奇世界。《不被大风吹倒》是莫言新创作的散文集,由北京日报出版社首次出版于2024年11月。其中主要讲述了莫言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对文学、人生、世界等的种种理解。这本书被认为是莫言写给当下年轻人的治愈之作。
莫言的最新散文集《不被大风吹倒》如同和煦的春风,携带着泥土的气息、童年的记忆、文学的哲思与生命的韧劲,抚慰着读者焦躁的心灵。
这部散文集通过6个章节、40篇散文(含附录与后记),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温情世界,莫言以真诚的情感与接地气的笔触,与读者进行了一次精神对话。
第一篇散文《不被大风吹倒——致年轻朋友的一封信》与书名呼应,莫言以“大风”来隐喻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借此回答读者如何面对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莫言讲,他抵抗困境的力量源泉是“一本书”(《新华字典》)和“一个人”(爷爷。更具体地说来,是幼时与爷爷共同抵抗大风的经历所带来的感悟)。莫言的思考,即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对抗的姿态,而在于内心的稳定。如此,我更愿意将其提出的二者理解为是“知识”与“心态”——文学作品给予我们的,是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习得了便会在脑中、心中扎根。好的心态的养成,需要借力于他人,在与人与事的交往中,获得一些领悟与力量。既然困境无法避免,那无论有何种经历,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拥有强大的内心,方不至于在面临困境时被“吹倒”。
莫言在书里写“心如巨石,八风不动”。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期冀呢?强大沉稳心境的达成并非易事,或许我们能从一些故事与经历中顿悟些许道理,可一旦真正遇到了棘手的事,却不见得能有很好地心态去应对。故而修身、修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唯有保持思考、复盘经历,即便会有伤痕,也总会在一次次的锤炼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最终沉淀出智慧。
除了心灵方面的疗愈,莫言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同样令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大谈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倒是以质朴的言语讲述了他的阅读与创作之路。莫言提到要“用耳朵阅读,用鼻子写作”,通过调用感官来让创作的内容更加生动细腻。文学创作需要一些想象力,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将所看、所听、所闻到的事物精细描述出来,才会有能感染与打动读者的契机。同时,他毫不吝啬地在文中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欣赏、赞美与理解。作为一个读者,他在优秀的作品中窥见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作者对话;作为一个作者,他又赞赏于其他优秀作家的写作手法,并能谦逊地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理念,以提升自己的技法。作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莫言沉下心潜心学习的姿态亦十分难得。
莫言不止一次地在文中提到了写作的力量。在《漫谈斯特林堡》一文中,他称写作是斯特林堡“排泄巨大能量的唯一渠道”。诚然,文字是思考的出口,即便没有华丽的辞藻、写不出宏大深刻的故事,但寥寥几笔是记录、是反思、是宣泄口,哪怕是小众的甚至是私人的,仅是作为作者个人自我救赎的途径,都同样有意义。就如同莫言这本散文集,从童年经历到人生感悟,从阅读体验到文学创作,莫言在写作,也在牵引着读者去见更广阔的天地。
《不被大风吹倒》是以莫言个人的经历所构建的故事世界,虽不能提供一个一以贯之的人生指南,但却能激发读者的不同思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困境与失望频现,挣扎与努力的意义并不是让困境不复存在,而是经过一次次洗礼之后找到一个能够在大风中“站定”的平衡点。就如同文学赋予我们的力量,它不承诺成功,却能带给我们与命运对话的窗口与勇气。
风起时,即便无法前行,也请踏实扎在生活的原地。不要后退,也不要堕落、下沉,因为,“站定”也是一种前进。
(作者为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