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院士支招全民阅读:重视科普阅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尹诗语

2025-05-07 17:54

“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如果没有科技力量作为基础进行好的引导,没有好的科技阅读去对应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那么,科技创新很难真正实现。”5月7日,2025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盛典”暨第六期“陆海讲读堂”活动举行,本期讲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语重心长地说。

▲5月7日,江北区群星剧院,“陆海讲读堂”(第六期),讲读人潘复生作主题讲座。记者 尹诗语 摄

当天,以全民阅读工作为切口,从相关统计数据出发,潘复生分享了自己对于重视科普阅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思考。他表示,科普阅读是全民阅读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更重要的是,“科学普及工作不仅要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还要加大对成年人的科普力度。”

要读文字“书”,更要读科普“书”

作为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旨在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全民阅读,助力书香重庆、文化强市建设。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五期,党史专家陈晋、历史学家葛剑雄、心理学家彭凯平、作家李敬泽等先后来渝主讲,在重庆引发热烈反响。

本期“陆海讲读堂”开讲前,活动现场发布了《2024年度重庆市全民阅读指数评估调查报告》,多项指标显示,过去一年来,我市全民阅读工作、“书香重庆”建设成效显著。基于这份报告,潘复生表达出更深思考。

▲《2024年度重庆市全民阅读指数评估调查报告》发布现场。记者 尹诗语 摄

“现在我们读书似乎大多数还停留在线上线下的书店、图书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读的书主要局限在文字形成的‘书’的话,那么就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可能性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全民阅读要读文字‘书’,更要读科普‘书’。未来的图书重点,可能更需要向科技倾斜。”他说。

▲5月7日,2025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盛典”在群星剧院举行。记者 尹诗语 摄

潘复生现场展示了一份关于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人员的统计图表。他说:“从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员比例只有14.14%,换句话说,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员占80%多。”

▲潘复生作主题讲座。记者 尹诗语 摄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成了第一生产力。过去,不识字寸步难行;如今,不懂科技也将寸步难行。”潘复生认为,重视科普阅读是提高全民科普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周光召院士所言,当今社会,公民不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就如同不识字的文盲,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落伍掉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公民只有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活质量,参与公共事务。”

科普要面向中小学生,更要面向成年人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全球第二位,但国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员比例却排在世界的几十位,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并不相称。身为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直言,重庆的全民科学素养比例排到西部第一,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然而,距离重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来说,这样的基础还远远不够。

▲潘复生。记者 尹诗语 摄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很高,但并不意味着大部分国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他注意到,平时开展科普活动、做科普报告的时候,听众往往是中小学生,“其实,成年人更应该来现场听讲的。因为成年人如果不懂科普,没有科学的素养,是不可能制定好的政策、创造好的创新环境,也就不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

潘复生进一步分析道,成年人不具备科学素养,甚至对于社会的稳定性也有干扰。“如今自媒体发达,不正确的科学知识满天飞,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就没有好的判断能力,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过去‘全民补钙’‘全民抢盐’‘巴拿马病恐慌症’等荒唐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很多人科学素养较低造成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成年人的科学素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潘复生作主题讲座。记者 尹诗语 摄

如何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潘复生建议,第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第二,要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第三,要具备用科技处理事情的基本能力。“事实如此,科普是正规教育体制之外,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它的对象是所有年龄段的人。不仅要面对青少年,更要针对成年人。”

AI肯定不能代替阅读

当天的“陆海讲读堂”活动的现场提问环节,潘复生院士还结合个人读书治学经历,与观众进行了交流。

Q:您是否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书籍呢?这些书籍在您的工作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我比较特殊,我读书其实是从文学的爱好开始,发展到做科学研究。小时候家里很多文学书,我在读这些书时,更注重考虑它内容的基本逻辑关系和基础结构关系。我曾在小学、初中当语文老师,还当过化学老师,我在大学时花过很多时间写小说,当然没有发表过。我想,文学可以改善逻辑思维,帮助你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搞科研也需要非常好的逻辑思维和文字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读文学书带给我的益处。

Q:在AI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阅读?您认为阅读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A:有了AI我们就可以不阅读了吗?AI发展得越来越快,肯定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判断,但是,AI的发展首先在于基本数据库是否准确,事实上互联网很多数据和知识是不准确的,基于这些不准确的数据,如果你用AI来写文章、学习肯定是不行的。同时,AI的发展跟法律、伦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完全理清楚,那么你用AI进行阅读时,过度依靠AI,会不会损坏社会利益?目前不知道。第三,AI的判断逻辑取决于界面参数的使用和采用情况,所以还是要使用AI的。我们多读书,有了好的语言基础、沟通基础,你提问才能提得更好,否则你很多时候是没法做的。所以AI肯定不能代替大部分的阅读,特别是在我们的基本数据库很多领域不准确的情况下,在科技领域,有的科普报告、科技数据很多不准确的情况下,依靠AI,会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

Q:阅读既可以提升人的精神高度,也可以塑造人的思维品质,那么,阅读给您的科技创新或者是思维创新是否也提供了一些智慧火花?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A:阅读肯定会影响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我想,阅读理念首先要拓展,“读”包含着听、看、走,要走入社会、要去听各种报告、看各种场景,这也是阅读,阅读不只是书本上的阅读,这是一种概念。基于这种概念来考虑,阅读对我们的科技工作影响非常大。在我个人的科技工作中,很多创新思想,来源于在传统读书的基础上的跟其他人的交谈,其实,讨论和交谈也是一种阅读。

记得我在英国做研究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个教授讨论,起初觉得很有意思,最后形成了两个大课题,这个思路的来源就是一个讨论,文字仍然是基础。阅读对人的影响很大,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字就可能会影响一个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可以解决很多新问题。所以我希望科学家要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乡村,有的科技人员走到这个企业,看到一个问题,有可能一句话就能解决一个根本问题。所以归纳起来,要扩大阅读的概念,把阅读的概念扩大以后,你会发现对整个科研、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