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壮丽三峡》展览入围“十大精品”终评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5-04-25 13:23

4月25日,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名单揭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览从全国16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终评的46个展览之一。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游客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这一展览以数字化技术为骨架、文物瑰宝为血肉、文化传承为灵魂,将长江三峡数百万年的自然与人文历史浓缩于方寸之间,不仅展现了巴蜀文明的厚重底蕴,更以创新展陈方式赋予古老文物新的生命力。自2023年5月焕新开放以来,该展览已吸引两百多万游客驻足,成为解读长江文明的重要窗口。

科技赋能历史让三峡“活”起来

如何将百余公里的长江三峡“搬进”数百平方米的展厅? 策展团队给出了答案——以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沉浸式观展体验。

▲观众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展厅入口处,由三峡两岸瀑石与黑石构筑的廊道尽头,一块巨型数字屏幕动态演绎着“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通过数字复原技术,游客可直观感受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磅礴力量。而在人文叙事上,团队巧妙融合诗词与科技:杜甫的《滟滪堆》被镌刻于真实的滟滪堆巨石之上,天幕与主屏同步演绎“巫山云雨”“巴山夜雨”等经典意象,诗词意境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历史场景跃然眼前。

更引人注目的是AI技术的应用。展厅内的智能装置可根据游客偏好,实时生成专属古诗词,并投射于互动屏上。策展人彭学斌表示:“我们希望科技不仅是展示工具,更是连接现代人与古代文明的桥梁。”这种个性化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刻感知三峡文化的流动与传承。

60%展品首亮相镇馆之宝齐聚一堂

数字化展陈的背后,是近20万件三峡出土文物的坚实支撑。本次展览精选321件/套文物(含703单件),其中60%为首次公开展出,一级文物占比达11.5%,堪称三峡文物的一次“史诗级集结”。

▲观众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展厅内,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6件齐聚:旧石器时代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印证着长江流域人类起源的密码;商代三羊铜尊彰显早期青铜文明的精湛工艺;战国铜虎钮錞于与铜鸟形尊则诉说着巴楚文化的交融;汉代偏将军金印与景云碑则见证着古代军事与书法的辉煌等等。策展团队打破常规,首次将这些“国宝”汇集于同一空间,形成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此外,新近修复的文物亦成亮点。例如开州红花村出土的汉代铜牵马俑与铜马组合,分铸工艺精妙绝伦,铜马矫健昂扬,牵马人神态宁静,生动再现了汉代社会的风貌。而忠县临江二队冶锌遗址模型,则将中国冶锌史提前至明代中期,比欧洲早4个世纪,呼应《天工开物》记载,凸显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

根植巴蜀大地构建文明对话新范式

“壮丽三峡”不仅是文物与科技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明对话的深度叙事。展览以“根植巴山蜀水,传承长江文化”为核心,将三峡定位为“世界大河文明的区域样本”,系统梳理其作为中原、巴、楚、蜀文化交汇枢纽的角色。

策展团队通过“诗咏三峡”“高峡平湖”等主题板块,展现三峡从自然奇观到人文走廊的演变。例如,“川江航运”单元以动态沙盘还原古代纤夫拉船的艰辛,揭示长江作为经济命脉的意义;“三峡非遗”板块则通过影像与实物,呈现峡江号子、川江船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众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这一叙事逻辑还将延伸至博物馆整体展陈体系。未来,三峡博物馆计划以“6个基本陈列+2个专题陈列+N个特展”的结构,打造“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新格局。彭学斌强调:“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世界看到长江文明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在数字化技术与文物资源的双重驱动下,《壮丽三峡》展览不仅重现了三峡的壮阔历史,更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殿堂,更是启迪未来的桥梁——在这里,每一件文物、每一寸光影,都在诉说着文明如何跨越时空,与当下对话。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