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生态调查③|推倒“围墙”,打通美育“最后一公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04-22 21:08

穿过繁华的大学城熙街,一栋巨大的彩色建筑矗立在眼前——碎瓷砖拼成的外墙色彩斑斓,够绚、够酷、够时尚,充满了个性和艺术气息。

它就是重庆最活跃、最学术、最聚人气的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市民排队进场参观大学生艺术作品展。(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孙凯芳

年接待观众超130万人、举办各类艺术活动超500场次……该馆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和公益免费的运营模式,为公众提供着全方位的艺术体验,闪耀着川美这张重庆文化“金名片”的璀璨光芒。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近年来,重庆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企事业单位、协会等,兴办起了不少美术馆及艺术空间。

那么,这些美术馆及艺术空间如何在做好“对内赋能”的同时,推倒场馆与公众之间有形或无形的“围墙”,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做了调查。

打开大门,用艺术点亮城市

“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专题研究展、2025第十二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多个展览正在同步举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众看展,高峰时甚至需要排队入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与多数高校的美术馆不同,观众可以直接从熙街进入,无需从学校大门进入。这种场馆与学校教学区的分开布局,彰显着它建设伊始便秉持着“公开”的开放理念。

走进展厅,在“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专题研究展中,江碧波的版画《飞夺泸定桥》(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罗中立的油画《故乡组画——夜归》、庞茂琨的油画《彝家新村欢迎您》、焦兴涛的雕塑《草原》,以及川美奠基人庞薰琹、沈福文、刘艺斯的水彩画、漆艺彩绘盘、纸本素描等精品佳作,标志着展览水平的高度。

▲4月6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众多市民在此逛展。(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

在第十二届五粮液“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中,牟俊奭(韩国)的《Ebauche(草案》、艾格格的《用力过猛》、张增增和李小松的《羊磴小松的造梦空间》等作品,又标志着展览的国际性、新锐性、时代性。

“我们始终围绕‘展示办学成就的重要窗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掌握艺术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对外艺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的发展定位,深入践行教育基地使命,持续发挥美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作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称。

去年,该馆接待观众超过130万人次,举办各类艺术活动500余场次,包括展览42场、公益导览212场、创客嘉年华187场、工作坊23场、学术论坛17场等。

其中,去年5月,该馆推出的第二十届“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2024毕业作品展,展出油画、雕塑、中国画、影视动画、跨媒体艺术、公共艺术、实验艺术等各个艺术门类的作品上万件,并策划推出了美术馆之夜、公共美育周、特色主题日等系列活动,让展览深度触及社会和市场,搭建起文化艺术展示、交流、体验、鉴赏、消费的平台,让市民沉浸式体验视觉之美、空间之美、生活之美,共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比多数美术馆全年观众接待量还高。

“今年的‘开放的六月’展览,目前我们正在策展、布展中,将再度‘艺’动全城,绽放出时代之‘新’、青春之‘美’、文化之‘繁’。”何桂彦说。

囿于一隅,亟待推倒“围墙”

美术馆,作为艺术文化交流传播与教育教学的重要空间,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审美素养、助力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

不只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来,我市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企事业单位、协会等均兴办起了美术馆及艺术空间。

不过,记者走访中也发现,这类美术馆及艺术空间在“对内赋能”中,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少场馆存在“墙内开花墙内赏”的现象。

以高校美术馆为例,我市不少高校,尤其开设有美术专业的高校,大多都建设有美术馆或艺术空间,并举办有一些展览、学术活动等,但多半囿于一隅,无论是在藏品方面、展览方面还是公教方面,都只紧扣自身的历史、教学和科研,普通公众连进校园看展都困难重重。

站在公共服务、社会美育的视角,存在以下问题:

公共教育边缘化,覆盖范围狭小。多数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是配合主题展览临时策划和设计的,处于边缘化地位,从而导致公共教育碎片化,服务对象多为校内师生和局部社会群体,受众覆盖范围较小,同时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效率较低,资源共享和整合能力有待提升。

▲西南大学美术馆,师生们参观展出作品。(资料图片)记者 刘力 摄

囿于“专业屏蔽”,社会美育职能发挥不充分。不少高校美术馆教育和展览基本围绕专业学科建设展开,面向校内师生开放,对于普通社会大众而言,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屏蔽”,再加上高校美术馆展览形式单一、专业性强,也降低了大众参观的意愿。

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通公众被“隔离”。不少高校美术馆的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无专业的美术馆服务团队,展览信息触达率低、开门时间不固定、展场无人服务等,导致其社会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内外联动,“破界+共生+融合”

高校、企事业单位、协会等兴办的美术馆及艺术空间,其展览及艺术活动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和艺术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那么,我市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过程中,如何用好这些场馆,使其发挥应尽的社会职能呢?

在何桂彦看来,随着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美育需求日益增长,高校美术馆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担负起推动艺术普及与文化传播之责;促进艺术公平,让更多人享受艺术之责;推动跨学科、跨文化合作之责;构建社区互动与公共服务体系之责;推动美育研究与政策倡导之责。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市民正在参观大学生艺术作品展。(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孙凯芳

具体路径包括:拓宽资金渠道,探索政府支持、企业赞助、社会众筹等多元化资金来源;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开放策略、开展社群活动、增强互动性,打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推动数字化美育,加强技术合作,搭建在线艺术教育平台,提高传播效率;强化学术与社会的联结,平衡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需求,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美育模式;加强跨界合作,与地方政府、社区、科技企业、国际机构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高校美术馆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中国美协理事、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认为,由高校、企事业单位、协会等兴办的美术馆及艺术空间,是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开始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与人才资源。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要求,对这些美术场馆的期待也更多。因此,这些场馆应该进一步打破与公众之间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在公共美育领域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艺术普及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通社会美育“最后一公里”,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艺术赋能,切实助力我市文化强市建设。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