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连续举办两届大型“国展”,重庆做对了什么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韩毅

2024-07-12 21:36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精品是标尺。

7月6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渝盛大启幕。这是继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雕塑展区在渝举行后,时隔5年,全国美展第二次走进重庆。

▲展览现场。记者 李雨恒 摄

从家喻户晓的“冰墩墩”、憨态可掬的“金熊猫”,到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登月服、月球车;从精美文创、书籍装帧,到地标性美术馆、博物馆;从颠覆性的服装设计、建筑艺术,到有温度的乡村设计、无水马桶……501件(套)高水平、高质量作品参展,见证了中国设计的新高度,凸显了重庆“全球设计之都”的“智”动力,更彰显“设计为民众、为国家、为世界”的情怀。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作为中国美术“第一展”的全国美展,为何连续两届落地重庆,重庆做对了什么?

单日最高接待近9000人

全国美展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

两江潮涌,文风炽盛。

7月12日,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偌大的展厅内,人群熙攘,观者如潮。有的抱着画板,速写记录;有的驻足沉思,仔细揣摩;有的手举相机,拍照留影……

“为了这个展览,我们特地把暑期旅行安排到了重庆,打算逛两天展,再去洪崖洞、南滨路、磁器口等地,看看夜景、吃吃火锅。”人群中,两位拖着行李箱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称,她们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是大三学生,一下飞机就直奔展厅,行李都没顾上放酒店。

▲展览现场。记者 李雨恒 摄

“毫无疑问,这个展览标注了中国设计的新高度,是学设计的人的必打卡点。”其中一位名叫贾婉欣的女孩显然此次展览做足了功课,她说,这个展览囊括了设计领域中的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书籍装帧7大类别,其中信息与交互设计、书籍装帧更是首次入展,展现彰显了全国美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倡导跨域跨界协作的科学意识与实践指向。

比起贾婉欣,占据地利之优的李晶,更是连续三天都“泡”在展厅。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开办了一亩良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已从事品牌和空间设计20年。

“这三天,我一半时间自己看展,寻找灵感;一半时间,接待了全国四批次同行朋友,前来观展。”他称,这个展览代表了中国设计界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且涵盖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作品主题既有对航空航天、乡村振兴、国际国内赛事、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宏大叙事,也有对衣食住行、基础设施等民生日常的具体关注,且大多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转移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国际前沿、生活方式、未来趋势的密切关注。

如,《北京市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多彩贵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设计》《首届“金熊猫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等作品,在国家视觉形象传播、品牌形象推广、地域生态文化传播等方面,表现突出;《藏区蹲坐一体式无水便器设计》《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等作品,在解决生活难题、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灾难救援、应急响应等方面做出创新创造;《格物鼎新——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当代转译》等作品,利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了传统民族元素;《植觉派对》《长江脉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水生态信息交互装置设计》等作品,在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知觉体验中,表现突出。

“整个展览完整、丰富、质量上乘、年轻化,且具有亲和力,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发展的态势,展现了设计践行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人民和社会的当代价值。”李晶说。

来自市美术家协会数据显示,本展览开展一个星期,已接待观众4.7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近9000人。展览已然成为重庆暑期热门的艺术打卡地。

重庆作品占进京展20%

“全球设计之都”活力澎湃

走进本次展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重庆作品表现十分抢眼。

如,四川美术学院教师胡永攀等人创作的《“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立足我国载人登月任务,从“工、构、质、饰、色、形”六个角度进行系统化设计,实现了“甲胄形、凌风带、祥云纹、中华印”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高科技结构的巧妙融合,兼具传统意蕴和未来美感,在展览现场“圈粉”无数。

▲重庆艺术家田琦(右一)正在介绍建筑艺术类进京作品《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记者 李雨恒 摄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田琦团队设计的《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将坡屋顶、吊脚楼、折形步道等元素,融入车渡配套服务站的设计中,把车渡文化展示与市民活动、船员食宿功能有机整合,让车渡从单一的交通功能逐步转向为教育、休闲复合功能,吸引大量观众。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召南团队创作的《重庆美术公园》,以“场域、会面、关系”为设计主题,针对重庆电厂遗址为改造核心,集合黄桷坪地区20个重点艺术空间,规划形成双核、两桥、两带、两街、九点的园区结构,设计出了一个集大美景、大美育、大美业为一体国际化高品质主题公园,同样引起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数据显示,在本届艺术设计展所展出的501件(套)作品中,重庆的作品多达100件套,占19.9%;在最终遴选的105件(套)进京作品展中,重庆的作品达21件套,占20%。

“这不奇怪,在上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中,重庆就入展了51件(套)作品,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称,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设计之都”,重庆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科技、工业等基础,为设计师提供了厚沃的土壤,使设计事业发展活力澎湃。

同时,以川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为重庆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如,段胜峰的作品《全地形突击救援车》,就曾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首届中国美术奖金奖,是全国美术展览历史上第一个工业设计金奖作品。

“国展”接连落户

重庆做对了什么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精品是标尺。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每5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展,为何连续两届落户重庆?

▲市民正在观展。记者 李雨恒 摄

“与新中国同龄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从1949年举办第一届开始,已跨越了波澜壮阔的七十五载春秋。它不仅是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更是汇聚最新美术创作成果、展现中国美术发展气象、引领学术⻛尚、滋养社会文化的璀璨星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本次重庆承办的艺术设计展,以“大设计”为视野,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成果汇集。作品展现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意识,体现出了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大美之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设计之花装点祖国江山和生活家园,作为‘设计之都’的重庆,近年来,设计界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他说。

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庞茂琨称,在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大格局中,历经25年岁月的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已然成为展示中国设计发展史主线的重要载体,对当代艺术设计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建构意义和导向作用。本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在渝举办,体现了重庆艺术设计领域蓬勃发展的昂扬面貌,必将进一步擦亮“全球设计之都”品牌,并对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座城,一场展,正为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