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白鹤梁上的12000余字究竟写了啥?这个展览为你一一解读
2024-07-29 18:33
▲“白鹤梁”题铭。记者 齐岚森 摄
跨越1200年、承载12000字的白鹤梁题刻上到底记录了些什么?不像泰山题刻那样郑重其事,不像黄鹤楼题诗那样情深意浓,不像西安碑林那样博闻强识,白鹤梁更像一册记录本,写下了与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
▲7月29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 话题知多少”展览现场,媒体记者提前打探。记者 齐岚森 摄
7月29日,“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 话题知多少”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楼临时展厅举行了媒体见面会,白鹤梁上12000余字题刻里所隐藏的秘密,在专家的讲述中,一一浮出水面,宛若再一次的“石鱼出水”。
据展览策展人黎然介绍,本次展览共计展出白鹤梁题记拓片39件。为了让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文物走近观众,此次展览的展品均采用“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对拓片进行复原展出。
▲展览现场,工作人员展示打卡机位。记者 齐岚森 摄
展览从“石鱼出水的日子”“与天同契的书案”“窃窃私语的期盼”三个单元切入“水文记录”“游记打卡”“先民的所思所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品读白鹤梁,展览特地在前两个单元做了大量的知识链接和延展说明。
“这场展览是对白鹤梁最全面的一次公众解读,看完展览后,观众们就会真正读懂白鹤梁这颗世界水文史上的明珠。”黎然说。
石鱼多久出水一次?
最长18年最短两年
第一个在白鹤梁上题字的人是谁?在展览的一开场,策展人就向观众们抛出了一个小问题。
答案,其实就藏在展品之中。
展厅中,3幅白鹤梁最早的题刻全部现身,他们均来自北宋。
▲7月29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览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
黎然说,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这3份白鹤梁上最早的题刻,大多都是追溯着石鱼出水的原因,“3位作者无一例外地将天地的祥瑞归功于‘天恩’。”
那么在漫长的时光里,石鱼究竟多久才会出一次水呢?
▲萧星拱重镌双鱼记。记者 齐岚森 摄
答案,也藏在题记里——最长18年,最短两年可见。
这可不是专家推论而来的,而是明确记载进了题记之中。在南宋赵彦球等人的题记中,明确写着——“石鱼不出,十有八年矣”。而同样是在南宋时期,另一位题刻人赵时儗也记下了石鱼出水的最短时间间隔——“石鱼两载皆见之”。
是不是白鹤梁上所有的题刻都是在石鱼出水时刻上去的?
不是,在展厅中,就展出了一幅《贾涣题记》拓片,上面明确地写着“遗迹虽未目睹”。黎然说,这幅题记用俗话来说,就是一群男性亲友在春寒料峭之际相约去白鹤梁游玩,他们没有看见石鱼,但就是想题记。
谁最爱在白鹤梁上雕题刻?
宋代“社牛”张仲通和孙伯达
1200年岁月里,究竟谁最爱在白鹤梁上留下自己的题刻?
专家把他们找出来了,并在展览中给他们颁发了“社牛”标志。他们就是宋代的张仲通和孙伯达,两人各自都在白鹤梁上留下了4段题刻。
黎然说,宋代时,“到此一游”的风俗非常流行,充分展现了宋人自由、自在、自然的社会风气,而在明清时期的题记,诗文更多,文章更为工整。
▲黄庭坚题刻。记者 齐岚森 摄
在所有的“到此一游”中,还要数北宋黄庭坚最有特色,他在自己的题记中创意地将“来”字写成了“上‘去’下‘不’”的构造,宛若在向众人诉说“去了不想走”的心情。
到白鹤梁上打卡的人群中,最老的多少岁了?
题记也告诉了我们答案。
▲白鹤时鸣图。记者 齐岚森 摄
在明代的《七叟胜游》题记中,明确地写道:“时年近期颐”。黎然说,“颐”一般指100岁的老人。这说明,去白鹤梁游玩的人群中,最老的一位已经年过百岁。
白鹤梁上题刻这么多,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上去留点“墨宝”呢?
▲展览现场,媒体记者提前打探。记者 齐岚森 摄
古人回答我们了,不是。在《吴仲一题刻》中就明确写着“官石匠吴仲一”,这说明刻字极可能需要官方审核,相关人员需要持证上岗。
黎然说,展览希望通过一段段题刻拓片,让参观者看到无论是书法大家,还是无名小卒刻石匠;无论是慎重地记录水文,还是为了题名而题记;无论年过百岁的老人打卡题记,还是远道而来的朋友题铭白鹤梁,无论是期盼丰年的祈愿,还是个人的所思所感……白鹤梁一直都以开放包容的心胸与和谐共生的坚守,承载着巴渝地区的人间万象,在一段段文字背后,勾勒出巴渝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