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网红“智驾神器”使不得
2025-05-13 16:00
现如今
市场上涌现出各类号称
能“提升驾驶体验”的“神器”
例如下图这款
这是一款名为“自动驾驶黑科技方向盘助力神器”的产品,该产品凭借其模仿驾驶员操控的特性迅速走红市场。这种售价仅30—100余元的“智驾神器”,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能带来安全无忧的自动驾驶体验吗?
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宣称能提升驾驶体验
“智驾神器”销量可观
“智驾神器”到底是什么?
所谓“智驾神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一定重量的配重环柔性自贴扣。将其放置于方向盘侧边,能让方向盘误以为是驾驶者双手在操控,从而避免车辆发出接管报警提示。按照这一原理,即便驾驶者双手脱离方向盘,车辆的自动驾驶感应系统也不会察觉,为驾驶者自主选择驾驶方式提供了所谓的“空间”。
5月12日,记者在某平台浏览,看到一家出售相关“智驾神器”的店铺页面宣传语格外引人注目:“我们采用了优质配置材料,可根据你所驾驶的车型实现精准配重,确保重量足够,以实现解放双手驾驶的目标,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驾驶体验。”
商家宣传视频
可“量身定制”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方向盘在检测手握方向盘重量时存在差异,商家还“贴心”地根据消费者使用车型进行“量身定制”。
例如,“曙业维修保养旗舰店”宣称可为20余家市场主流车企的数十款车型提供相关“智驾神器”,覆盖零跑、理想、小鹏、比亚迪、蔚来、沃尔沃、长安等品牌。若消费者所驾驶车型不在商品名单之列,还可咨询客服进行具体沟通。
记者注意到,相关“智驾神器”的销量也十分可观。“智能环辅助驾驶小店”以销售各类车型“智驾神器”为主,宣称可为十余家车企旗下车型提供相应产品,且所有“智驾神器”价格均在30元以内。该商铺仅商品评价就超过500条,好评率达87%。
一些商家采取了,隐蔽的销售方式。5月11日,记者在“优优的小店铺子”中发现,商家以“方向盘缠绕带装饰”为幌子,实际通过二级链接销售“智驾神器”。该商铺工作人员表示,点击链接购买便可放心享受双手脱离驾驶的乐趣。而“花香茵汽车用品专营店”则以“全新电容辅助环”为商品名称销售“智驾神器”,并表示“稳定,不退出”。
生产销售均涉嫌违法
双手脱离方向盘要受罚
记者看到在“智能环辅助驾驶小店”商品评价区,多数消费者表示使用后体验不错:“有了这个装备开车不用老盯着前方,即便自动驾驶出问题也多是磕碰,不会有生命危险。”
该消费者还在4月17日上传了双手脱离方向盘在社会道路上驾驶的视频,视频中驾驶者全程未接管方向盘,车辆由自动驾驶系统全程操控。
北京市消费者王硕向记者表示,在商家极具吸引力的宣传攻势下,他也于5月初为爱车购买了这一产品,并表示身边不少朋友都效果还不错。
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驾神器”不仅背离了辅助驾驶发展的初衷,也与现行标准要求不符。
从技术层面看,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车型仅达到L2级自动驾驶水平。根据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2级自动驾驶仍需要驾驶员在整个驾驶期间手握方向盘,并随时接管车辆,以保障行车安全。而商家在销售“智驾神器”时宣称的可双手脱离方向盘的表述,显然不符合上述规则,也让使用者误以为可以完全放手让车辆自动驾驶。
针对“智驾神器”日渐普遍的现象,4月14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分析了生产销售“智驾神器”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责任。
对生产、销售者而言,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若“智驾神器”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且造成严重后果(如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至2倍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如多人伤亡),刑期可至5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同上。若设备设计或宣传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如“解放双手”“免接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判处死刑。
对使用者而言,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使用“智驾神器”导致双手脱离方向盘、视线偏离道路,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将依法处以罚款并记分。一旦引发交通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主要责任,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底线不容突破
多部门采取系列举措
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还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今年4月以来,多部门针对自动驾驶违规宣传、销售等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受此影响,近期各大车企纷纷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部分车企下架了此前智驾功能的夸张宣传视频。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在全行业整治自动驾驶的市场背景下,汽车企业在进行相关自动驾驶宣传时已有显著改善,对于以“智驾神器”这种新方式违规宣传的现象,业内及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记者 吴博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