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从濒临灭绝到年人工繁育500万尾鱼苗——“鱼爸爸”接力 胭脂鱼长大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2025-04-25 06:49

胭脂鱼>>>

胭脂鱼又称粉排、黄排、一帆风顺、火烧鳊、红鱼、血排,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流域。由于其遍体发红,黑色条纹化为绛红色,色若胭脂,明艳醒目,因此得名胭脂鱼,也被称为“亚洲美人鱼”。过去很长时间,胭脂鱼野生种群数量不断下降,1989年被纳入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

核心提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强化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重要栖息地生态修复。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长江干流监测的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水生生物资源的增多,背后是一代代水产工作者的接力付出。眼下,正值我市渔业资源生产繁殖的季节,连日来,记者走进万州水产研究所,探寻长江上游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故事。

4月11日,晨风轻拂,当城市在微光中渐渐苏醒,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珍稀鱼人工繁育车间,早已忙开。

吸附死亡鱼苗、观察卵黄消失以及充气情况……为了保证第二批胭脂鱼顺利完成人工繁育,水产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不敢有半点大意,一大早,他便对暂养池的水花挨个“查房”。

“这期间,出膜水花不需要提供饲料,观察10天后,便可转到外池进行人工喂养。”王飞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水产所在全国最早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育,经过50多年的沉淀,现在每年能人工繁育500万尾胭脂鱼鱼苗,用于增殖放流。

从濒临灭绝到年繁育500万尾鱼苗,水产所这群被外界称为“鱼爸爸”的繁育工作人员如何接力攻坚,让胭脂鱼“长”大?

▲四月十一日,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渔场,基地负责人傅秋民乘船查看旁边人工鱼巢里野生鱼类的产卵情况。

找到胭脂鱼的“伙食”

为人工繁殖保留“火种”

在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记者看到,整齐排列的内塘里,三五成群的胭脂鱼种鱼在池塘里欢腾游弋,个体基本超过三十斤,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的体色格外艳丽,仿佛涂了一层胭脂。

“它们是所里最早获取的一批胭脂鱼的子孙后代,目前有100来尾进入成年期。”王飞说,这些年,水产所进行胭脂鱼人工繁殖的卵粒和精液,全部来自这批亲本(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

鲜为人知的是,这批胭脂鱼的祖代,在被科研人员作为种鱼进行人工繁殖时,险些全部丧命。

为了丰富渔业资源,1973年,水产所从当地渔民手中,收购了几十条胭脂鱼,作为亲本开始人工繁殖。

“大的有几斤,小的只有几两,要让它们在池塘里存活下来可不容易。”从事胭脂鱼繁育工作的谭永丰回忆说,天然环境中,胭脂鱼喜欢在急流的水体中活动,对水的流速有要求,于是我们在池塘安装了潜水泵,加快水流速度。没想到环境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伙食”问题。

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作参考,科研人员在喂养胭脂鱼时,参照草鱼的养殖方法,将玉米做成夹生半熟状喂养,结果胭脂鱼对这道“伙食”并不感兴趣。几天下来,它们便瘦了一大圈。没过多久,池塘仅剩10来条胭脂鱼存活了下来。

怎么办?“鱼爸爸”们焦急地向当地渔民请教,希望能找到一些胭脂鱼的习性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走访中,有渔民向谭永丰反映,每次变天时,江边的浅滩会出现大量的蚯蚓。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谭永丰推测,这可能是胭脂鱼喜欢的食物。

紧接着,一场为胭脂鱼觅食的行动展开。

“挖蚯蚓看似简单,实则险象环生。”首先,需要驾驶小木船开到江边,长江上常常有大轮船经过,江水会掀起大浪,如果避让不当,小木船就有被掀翻的危险。其次,挖蚯蚓非常劳累,捉到25公斤蚯蚓,需要挖运30多立方米的沙土。

谭永丰回忆说,最让他后怕的是,一次他带来几位同事去挖蚯蚓,一位新同事挥舞爬犁不慎挖到了他的左手臂。“好在没伤到骨头,包扎处理后,几个月才康复。”谭永丰说,幸运的是,蚯蚓确实是胭脂鱼无法抵挡的美食。这次探索,为后来胭脂鱼的人工繁育成功打下基础。

自主研制饲料配方

走出人工繁育“低谷期”

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后,1978年,万州水产研究所在全国首次突破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技术,这标志着长江上游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繁殖取得重大成功。

然而,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一场潜在的危机,正步步逼近。

1992年开始,水产所的胭脂鱼卵孵出来的鱼苗,因鱼鳔不能正常地充气开口,导致鱼苗无法正常开口摄食,停止了发育。

鱼苗大批量死亡的情况,持续了5年。

“这无疑是致命一击。”水产所副所长颜忠说,自从在全国率先取得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后,胭脂鱼就成为水产所的支柱产业。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科研人员当头一棒。

问题出在哪?

检查催产水温、查看孵化流速、加强水霉病控制……仔细复盘每一个生产环节后,“鱼爸爸”们并未找到鱼苗死亡的真正原因。

受精率高、孵化率也高,为何鱼苗成活率突然为零?1996年,水产所不得不调整调查重心,把目光转移到对内因的查找上。大学主修鱼类饲料营养学的颜忠,经过观察和苦苦思考后推断,很可能是胭脂鱼的“伙食”出了问题。颜忠解释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蚯蚓便成为了胭脂鱼的“伙食”。但由于胭脂鱼的亲本长期食用一种食物,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面,这样一来,自然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的生长。同时,一个星期投喂两次“伙食”,摄入量不足,导致亲本吃不饱,长此以往,也影响了后代的生长发育。

增加供应量、改善“伙食”营养,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现实是,当时的饲料工业并不发达,没有现成的成品鱼饲料可用。

干脆自己搞配方!查阅相关书籍,结合大学所学……颜忠找到加工厂,将鱼干粉碎加工成鱼粉,同时,将豆粕、玉米、面粉混合加工,制成小的颗粒,不仅能丰富“伙食”,还能提高蛋白质摄入量增加营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投喂熟化的饲料,有利于亲本对营养的消化与吸收。

效果立竿见影。1997年,水产所又成功孵化出6000余条胭脂鱼水花,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开始。

▲4月11日,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科研人员在查看孵化箱中鱼卵的情况。

引入工厂化繁育设施

产卵量孵化量激增

随着饲料配方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以及维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出现,胭脂鱼人工繁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鱼苗从过去的不到10万尾提高到2000年的70余万尾。

“胭脂鱼孵化量、产卵量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源于2005年水产所引进工厂化繁育设施。”王飞说,有了这套设备的加持,胭脂鱼人工繁育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稳定。

水霉病是鱼类孵化环节过程出现的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出现,其传染性极强,会给人工繁殖带来严重的灾难。

“每年胭脂鱼人工鱼卵形成后,我和其他几位同事的主要工作,便是拿镊子一个个地把死卵从铁盒子里挑出来。”王飞说,由于鱼卵孵化环境,参考的是虹鳟鱼的静水模式,因此很难避免水霉病的发生。同时,鱼卵如黄豆一样大,每天一个工人要挑10万粒,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劳,易出现挑不干净的情况。

只能与时间赛跑。

“只要多挑一个,就能多出一个鱼苗。”尽管如此,意外还是发生了。一次,由于问题鱼卵没能及时挑干净,结果第五天,有近一半的好卵被传染了水霉病,束手无策的工作人员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损失变大。

直到2005年,水产所原所长刘本祥从上海引进环道流水孵化系统后,水霉病感染才得到有效抑制。

在双河口基地,记者看到,环道流水孵化系统由8个孵化器组成,孵化器的外形是一个直径1.5米高1.2米的圆柱体池塘。与过去静水模式相比,该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孵化器内引入了环形的流水,这样一来,鱼卵会随着流水动起来,从而降低鱼卵相互接触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利用流水的重力作用,感染了水霉病的卵会漂浮在水面,工人用一根水管,就能很快地将其吸出。

不仅如此,这套工厂化繁育设施还包括水质处理系统、增氧系统、杀菌系统、控温系统等。

王飞说,以控温系统为例,每年三至四月是春夏交替的重要时节,气温变化会很大。要是遇到气温骤降,胭脂鱼往往会出现难产,甚至不产卵等情况。而车间安装了控温系统后,可根据胭脂鱼的性腺发育,设置好适宜的池塘水温,提前催产。不仅保证了胭脂鱼亲本的健康生长,还使其产卵时间提前20多天。

如今,有了这套系统,一个人便可管理珍稀鱼类人工繁育车间,胭脂鱼的孵化能力也从过去的200万-300万粒提高到700万-800万粒,孵化水花从不到100万尾增加到400万-500万尾,实现了质的飞跃。

▲4月11日,万州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人工渔场,工作人员给胭脂鱼鱼鳃取样检验。

选美、住别墅、吃大餐

只为让子孙后代健康成长

水产所的胭脂鱼人工繁育取得一项项新突破,四川、湖北等省也陆续实现胭脂鱼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随着胭脂鱼鱼苗的增多,出现了最棘手的问题:种群退化严重,带来了亲本数量上的不足。

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王飞给出的回答是,进行后备亲本的储备,从数量和质量上求突破。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

“主要在于生长周期太长。”王飞介绍说,胭脂鱼一般在5—6年进入性成熟期,若要产卵量高,且产卵畸形率低,一般需要生长11-12年。

为了选育一批生长速度快、体型优美、身体健壮的后备亲本,每年底水产所都会联合甘宁基地、大周基地对鱼苗进行“选美”。

如何“选美”?水产所会选择10万余条1两多的鱼苗到甘宁基地暂养;3年后,按照百分之一的标准,挑选1000余条成鱼到大周基地野外驯养;等到成鱼达到性成熟期后,再按照百分之一进行“选美”,挑选10余条达到亲本标准的成鱼,再回到水产所进行内塘的特殊化养殖。

“万里挑一,选出来的每个都是‘帅哥’‘美女’。”不仅如此,到了内塘特殊化养殖,胭脂鱼也从过去几十尾的“集体宿舍”换成10尾鱼的“大别墅”。同时,每天还有定制化的高档“伙食”,7元一斤的饲料比普通大米还贵一倍左右。

除了亲本数量的加快储备,鱼种提纯也在同时进行。

王飞告诉记者,通常而言,胭脂鱼的子孙后代若来自同一个地方,会造成其基因的衰退。具体而言,会出现其子孙后代的抵抗能力会下降、生长发育变慢、畸形率增高等情况。

为了避免种群退化,去年,水产所从湖北引进了10多条性成熟的胭脂鱼亲本,通过和当地亲本的杂交,进一步改良基因,提高种群质量。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胭脂鱼的繁育水平,“鱼爸爸”还会使用体内鱼类金属线码标记,对胭脂鱼亲本进行身份识别,构建起胭脂鱼的家族图谱。

记者看到,如今用专用仪器在鱼体上轻轻一扫,便可读取该尾鱼的身份信息(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实现了亲本的精细化培育与智能化管理,为生产出最优质的胭脂鱼后代,提供强有力的“芯片”支撑。

王飞笑着说,再等3至4年,后备胭脂鱼亲本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到时候水产所能继续为增殖放流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品质鱼苗。

▲重庆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科研试验场标本室里,有品种繁多的鱼类标本。

(本版图片由记者张春晓摄/视觉重庆)

相关新闻>>>

我市划定7个水生生物保护区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4月21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为严格执行珍贵濒危物种保护制度,不断加大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力度,我市因地制宜划定7个水生生物保护区。

7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分别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嘉陵江合川段大口鲶自然保护区、嘉陵江合川段国家级南方大口鲶种质资源保护区、九盘河大鲵裂腹鱼市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乌江—长溪河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酉阳三黛沟大鲵县级自然保护区。

7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中有自然保护区4个,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52种,包括白鲟、达氏鲟、岩原鲤、细鳞裂腹鱼、鯮、红唇薄鳅、长薄鳅、多鳞白甲鱼、四川白甲鱼、圆口铜鱼等。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李辉 主编: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