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多措并举全力筑牢防汛“安全堤”
2024-08-04 07:35
当前,防汛工作仍处于关键时期。根据水利部的研判,今年主汛期,中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致灾影响重,形势严峻复杂。就重庆来看,今年入汛以来,截至7月27日,全市已遭遇14轮强降水天气过程。长江上游的这座超大城市,如何多措并举全力筑牢防汛“安全堤”,今日聚焦由此展开。
根据预测,今年主汛期,重庆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偏多、强对流天气多、高温天数略多,降雨强度偏强,暴雨洪涝重于常年。一批防洪设施赶在汛期之前陆续投用。在万州,今年安全度汛的关键工程——五桥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完成主体施工,五桥河分洪隧洞已具备分洪条件。在黔江,当地多座水库启动泄洪腾库,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功能。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种灾害易发,城市安全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复杂严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也将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作为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力筑牢防汛“安全堤”,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项。依托“堤防+水库”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上游27座水库电站联合调度,目前可预留防洪库容29.6亿立方米,重庆中心城区全域整体防洪能力已提高到100年一遇。以此为基底,通过数智赋能,山城的防灾减灾救灾,正逐步实现由打“被动仗”到打“主动仗”的转变。
7月12日,嘉陵江2024年第一号洪水过境沙坪坝磁器口,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上线的知天·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提前一天精准预测过境洪水淹没范围,智能生成应急疏散方案,实现了早安排、早调度。
在渝中区,26个视频监控点位“驻守”两江水域岸线,工作人员可通过防汛监控系统和中小河流预警预报系统查看实时水位,预报未来3天涨水风险。江津区的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预警应用,集成了49处水文站、127座水库、160个雨量站的监测信息,对接气象部门云图、雷达、数值降雨预报等数据产品,可让洪水预报预见期延长至10天。全市层面,重庆与四川实现了雨情、水情、水库水电站工情的实时共享,并与水利部、长江委保持着实时沟通协调。7月19日,“嘉陵江2024年第2号洪水”能平稳通过重庆中心城区,川渝之间精准的数字化调度功不可没。当然,数字技术只是手段,防汛“安全堤”能否真正筑牢,最终还要依赖城市的管理韧性,看的是一座城市风险识别防范、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的软实力。6月28日,重庆发布首个洪水红色警报——黔江区阿蓬江洪水红色预警。面对快速上涨的水位,当地如何度过退水前“关键一夜”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
当天中午12时25分,黔江阿蓬江濯河坝站水位升至413.91米,超出保证水位2.1米,超过警戒水位4.43米。阿蓬江流域的电站水库群迅速响应,紧急实施泄洪措施。
下午4点半,渔滩水电站泄洪量超过每秒3200立方米。江水漫过河堤,淹没了低洼地区的民房。而一场惊心动魄的防汛保卫战,早已提前打响。
晚上10点左右,当地雨势趋于平缓,阿蓬江水位高位徘徊了近16个小时后,开始缓慢回落。
黔江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是汛情、险情信息的“集结”点,也是一道道防汛指令的发布中枢。大屏幕上,水情、雨情、山洪预警等信息实时更新,为决策提供支持。得益于这道“数字防线”,本轮强降雨期间,当地成功预警多起险情。28号清晨6点多,社区网格员根据系统提示的高风险区,发现一栋楼房背后的崖壁有碎石掉落。预警及时、处置得当,垮塌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各居民安置点,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根据手机上的预警信息,动态实施处置。在受灾严重的镇街,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4小时带装巡护。29号0点,阿蓬江水位退至保证水位以下。凌晨4点,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截至6月29日上午10点,当地针对本轮强降雨发布五轮预警、覆盖8万人次,9000多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从阿蓬江流域的防汛保卫战,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隐患能提前预判,灾害突发时社会可以快速广泛动员。以短时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防范应对为例,全市部署了75160台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同时有480余名驻守地质工程师、1.5万余名“四重”网格人员、9800余名地防员奔忙在一线。入汛以来,至7月底,已成功预警和处置31起地质灾害险情。就整个重庆而言,气象、水文等部门主“测”,水利、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主“防”,应急管理部门主“救”,全市基于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搭建起了“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场景,实现从风险感知、预警发布、救援处置到复盘提升全流程覆盖。超102万各级各类责任人被纳入了“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智能预警发布体系,预警叫应直达网格一线,确保灾害来了感知得到、预警得准、转移得快、救援得了。
重庆下一步如何更科学精准抓好防汛救灾工作,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李云燕认为,实时收集大量的数据,形成灾害监测专题库,智慧预警一体联动,在应急指挥与决策方面,数字平台能够迅速获取受灾区域的详细情况。利用数字模拟和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方案和资源调配计划,提高救援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在公众教育与信息传播方面,借助数字媒体和移动应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增强整个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
在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教授看来,这个工作可以跟重庆市的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信息化,包括海绵城市的信息系统关联起来,这也是数字重庆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防汛责任重于泰山!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立足“以防为主”,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不麻痹大意、心存侥幸、掉以轻心;同时健全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防汛救灾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基层决策、指挥和执行工作闭环,切实增强防汛抗旱救灾“最后一公里”执行力,才能不断提高守一方平安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我们生活的这座超大城市也才能更安全宜居。
(第1眼-重庆广电 吴春春 邓静 袁媛 李波 尹力 李嘉博 报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