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山下的保密誓言
2024-06-01 16:04
三峡工程举世闻名。然而你知道吗?在重庆的地下,居然藏着一个投入与规模堪比三峡大坝的惊人工程。
在涪陵白涛,有座金子山。这座看似平淡无奇的山里,隐藏了一个规模惊人的军工洞,数十年来一直不被外人所知。
这个国家级绝密工程,却因国际形势变化而紧急停建。2002年解密后,这个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816”工程,才重见天日。
▲“816”门口的标语
门口处,那块“要守口如瓶”的标语,用鲜红的颜色,提醒着每一位到访的人,严守保密纪律早已融入每一位“816”人的血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816”,领略这洞中三峡、地下长城的雄伟,读懂铁一样的保密纪律。
▲“816”工程外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作出了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当年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代号:“816”。
▲白涛全景
▲千里乌江第一镇
▲乌江一览
“靠山、分散、隐蔽”,是三线建设项目选址的重要标准。涪陵白涛毗邻乌江,能有效解决核反应堆急需的冷却水源,其地理位置又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质稳定且易于隐蔽,选址专家们踏破铁鞋,几经比对,最终选址于此。
▲专家选址照片
当时附近的住户都迁走了,周围挂满了“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牌子。从外面进到白涛镇的水陆交通都有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据说,当年修建襄渝铁路时,特意改了线路以绕开工程,宁愿翻山越岭也不留下一丝泄密风险。为了保密,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经严格政审,由核工业部从全国各地统一安排,所有工程建设物资由中央直接调配。


1969年的一天,在大西北戈壁滩从事核事业的潘开太接到通知,选调他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前往“816”,第二天就要走,潘开太马上开始交接工作,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拎个手提包就上路了。
▲潘开太老人(中)在“816”小镇星光书院分享往事
“816”是什么?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去了干什么?不知道;家人有疑问,无可奉告——这就是“816”人的真实写照。
“三线建设耽误不得,我们又是搞核工业的,派到哪儿去就4个字:工作需要。不讲条件,也没想过讲条件。”
▲数万青年离开家乡参与三线建设
条件艰苦,是潘开泰对这里最深的印象。“10多年间,山里前后来了数万人,哪有那么多房子住?我最初住的是一个废弃仓库,有窗户没玻璃,一到晚上,四面透风。”潘开泰说,更多战士只能用牛毛毡等材料搭棚子住,后来虽然逐步搭起临建房,但条件也还是很恶劣,“往往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
尽管生活艰苦,但潘开太却十分开心——能参加国家绝密的核事业,施展一腔报国热忱,这是何等的信任与幸运!


所有人员来到“816”的第一堂课就是保密教育,“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生守秘”。
据原“816”土建工程师靳文国介绍 ,保密教育过后要进行十分严格的考试和宣誓。他们每人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在单位领的笔记本都被编上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工程在施工期间,参建人员各司其职,平常不准串岗,不准互相打听,对外写信不能透露这里的一切。
▲工程施工现场
老兵王海良说:“为了高度保密,旁边修路的工程兵都不能进洞 ,战士们分区域挖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入证,上面标明工作地点,严格禁止在施工现场随意走动 。”
当年保密能到什么程度?来自湖南的范氏兄弟,弟弟参加工程兵分到“816”工程,哥哥调到“816”厂当技术人员。因为双方单位严格的保密纪律,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都参加了“816”工程建设,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有一天,哥哥休息到白涛街上办事,突然看到前面一个人的背影非常像自己的弟弟。迟疑片刻后,哥哥试着喊了两声弟弟的名字,弟弟转过身来,两人当场都愣住了。大街上,两兄弟紧紧地抱住对方,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该工程不仅内部纪律严格,对外也是高度保密的,“816厂”只是建设者内部的称谓,对外曾用过“建峰公司”“建新公司”等名称打掩护,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
为了保证具体地点绝对保密,从“816”选址白涛后,白涛这个地名,便直接被国家从地图上抹去,所有对外联系,只有一个代号4513信箱。
▲“816”建设者的信封
▲工程建设时期照片
当时职工家属是不能进厂的,职工只能定期回家探视亲属,每次大家都要对亲友编造不少善意“谎言”。潘开太有次出差,在火车上碰到一位老同学,被问起到此缘由,就糊弄说自己搞矿山器材销售,没想到对方说他们厂正要购买这种器材,非要来潘开太的厂里看看,他无奈只好找个借口提前下车。



▲“816”外部的烟囱
“816”的建设者们长年累月经过无比严格保密纪律教育,官兵在退伍时都要在个人档案中加填一张由部队核准的“知密鉴定”,要求终身保密。所有参建人员在回归正常生活后,仍将保密纪律刻入脑海、融进血脉。
▲“816”洞内标语
2010年,重庆电视台的两名记者试图采访参与“816”建设的韩志平老人,那时他已经年过80,由于久卧病榻,连认人都比较困难。当他儿子在床边贴着耳朵告诉他:“爸爸,有人想采访您,了解当年‘816’的建设情况。”老人一听记者的来意,神志突然清醒严肃地说道:“这是党和国家的机密,我无权告诉你,我没有接到通知。”


随着国际形势逐渐缓和以及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982年6月,“816”工程开始缓建,1984年6月正式停建。此时“816”工程已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46亿元——据测算,折合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三峡大坝的总投资额。
2002年,国家批准“816”工程主体解密,“816”工程的神秘面纱终于逐渐被揭开。经过八年的精心筹备,工程的一部分区域开始对外开放。
▲参与“816”建设的老兵重回故地
2010年4月,百余名当年参建“816”工程的老兵故地重逢,第一次零距离探访了他们曾亲手建造的庞大“地洞”。由于当时严格的保密纪律,战士们只知道打洞,却不知道打这个洞是干什么用的。直到解密后,退伍几十年的老兵才知道当初自己奋斗多年的工程所为何用。
“816”为了生产核原料而建,轴向叠加全长25公里,开挖总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共有大型洞室18个,其中主洞室共12层高,达79.6米,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整个建筑布局宛如迷宫,置身其中如果没有地图和向导,根本无法走出去。据统计,整个工程开挖出岩石150余万立方米,被覆浇灌混凝土25万多立方米,工程挖出的石渣若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相当于今日从重庆到北京的距离。
▲“816”工程建设者们来自全国名校
▲洞内景观


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我国第36个保密宣传教育月,此次保密宣传教育月的主题是“贯彻落实保密法,你我都是护密人”。
“816”工程作为全市首批“保密教育示范基地”,专门整理了一套保密教育讲解词,并通过讲座、展览、实践体验、书籍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保密教育。
▲“816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揭牌
今年以来,“816”工程共开展保密教育600余场,受众10万人。
未来,“816”工程将进一步加强红色保密文化保护、传承力量的整合,最大效能地发挥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的主阵地作用,将“816”工程打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保密工作优良传统、传承保密红色基因、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为推进保密工作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涪陵党员干部在“816”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保密教育。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半个世纪前
“816”人靠着对党无限忠诚
靠着对保密纪律的苛刻坚守
铸造了这座隐秘而伟大的洞中三峡
......
如今
让我们继承先辈遗志
严守党的纪律
保守党的秘密
做好新时代保密工作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
(作者:何清平 杨东生 李潇)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