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专线”又现水上版!是谁在托起这些背篓?
2天前
红苕尖、四季豆、竹笋、大蒜,带着热气儿的豆腐、鸡鸭鹅……这些来自村里的鲜货,每天都把渝忠客2180的甲板挤得只剩一条过道。这条被称为“背篓专线”水上版的渝忠客2180,是忠县长江段最后的水上公交。
船行2小时 把菜卖个好价!
清晨6点半,渝忠客2180从重庆忠县洋渡镇出发,终点是县城西山渡口。这一路,对应的陆路距离不过40多公里,开车只用50分钟,客轮则需要两个小时,看似没有效率上的优势,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渝忠客2180的乘客,“清一色”的菜农,大多沿江而居,渡船沿途停靠、更方便。相比客车空间有限、容不下背篓、箩筐,也不让带活禽,渡船的甲板,有足够的空间。船票,还比汽车票便宜三分之一。怎么算,都是渡船划算。
第1眼新闻记者发现,虽然有足够的座位,但是,一路上,不少村民都守在舱门口。他们,关注着每一次停靠时上船的人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今天的行情。“今天人比往常多点。昨天没啥人。今天的菜,估计不好卖。”58岁的朱大姐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其中的门道。
甲板上的鹅,则属于老船客秦大满。十几年前,他就从卖菜起步、攒下家底,如今家里养猪、养鹅、还能卖鹅蛋,已有好几种进项。“以前在镇上,13元一斤的鹅都卖不掉。现在去县城,可以卖18块!”
精打细算 老船如何维持运营?
精打细算,是每一个菜农的本能。但对于这艘老船,运营的账本却并不好算。渝忠客2180的船票,最贵12元,最低4块,多年未涨价。而渡船每走一趟,仅油钱这一项固定支出,就是600元以上。几年前,沿江高速公路通车后,渡船运营受到不小的冲击,一度面临停运的尴尬。老船如何重获新生?
两小时的航行后,上午8点半,渝忠客2180准时在西山渡口靠岸。菜农们挑着扁担、背着背篓,进了城。
码头边的这个临时交易市场,是他们卖菜的第一站,也是“核心站”。返程的船在下午2点半出发,如果在这儿卖完,就算是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如果还没卖完,大家得赶着回家之前,打折也好,换地儿也罢,尽量多卖一些。
如果实在剩得多,怎么办?过去,这一天就可能白忙活。现在,渝忠客2180的船长“一哥”和船娘“芳姐”的直播间,给了老人们一个保底的手段。
▲船娘“芳姐”(右)接受第1眼记者采访
▲船长“一哥”
船长“一哥”秦大益,在这条航线掌舵27年。船娘“芳姐”曹利芳,则负责卖票、保洁等事情。早在2013年,两人就合伙买下渝忠客2180。头几年,跑船生意火,收入不错。
随着高速路网越来越完善,镇上搬走的居民越来越多,乘客,慢慢只剩下沿线菜农。这条线上的不少客轮,陆续退出营运。另寻谋生之路的念头,两位合伙人也一度有过。
“菜农说,如果你们不开船,我连几十块都找不到了。在那一刻,感觉我们船有必要开下去。”回忆起曾经的艰难时刻,“芳姐”红了眼眶。
最终,两位合伙人选择再坚持跑跑看。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被众多网友点赞。没有滤镜、没有打光,镜头里老旧的渡船、朴实的菜农,配合着一曲《凉州词》,渝忠客2180火了。
同舟共济 老渡船成新网红
上午11点半,船娘“芳姐”的直播间里,老人们没卖掉的四季豆,被网友们买下、送到养老院。买菜、买衣、买船票……粉丝里,有很多善良温暖的陌生人。
船长“一哥”不少铁粉们,和他一样走“硬汉风”。直播中,他们看到有老人在渡口摔倒,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三天时间,就在坡岸上修了一条小路。
船上的免费早餐、新添的不锈钢座椅,也都来自陌生人的资助。在热心人的支持下,“一哥” 和“芳姐”还定期帮老人摘水果、挖红薯、收购滞销农产品。
“老人难得背,市场卖什么价,我就从老人手里收什么价。挂到直播间,一两千单,一秒就完了。”提起这些,“一哥” 秦大益颇为自豪。
不仅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菜农们摆摊的西山渡口临时交易市场,就是当地城管部门专门搭建的。过去,菜农们图方便,在阶梯上就地摆摊。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临时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而且,就建在离渡口100米的地方。
第1眼新闻记者采访时,市场里还在焊接遮阳棚。新闻发出前,这个遮阳棚已经立好。老人卖菜,不再日晒雨淋。
当地海事部门还在长江主航道外,为渝忠客2180开辟了一条单独的航线。这条航线上,也常常出现工作人员江面护航、码头清淤的身影。
在互联网上,“背篓专线”是一个热词。在现实生活中,它实实在在托起了菜农们热腾腾的生活。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重庆,“背篓专线”有越来越丰富的版本。
不管是渝忠客2180这样的水上版、还是早前被传为佳话的地铁版,抑或是穿行于渝黔山区的慢火车版,它们,都体现着对菜农的温情。
这样的温情,是多年不变的票价、是为背篓扁担家禽蔬果留出的充足空间,是“可以快,但愿意慢”。我们更欣喜地看到,这样的温情,已经不止于 一艘船、一条线、一列车。
不管是渝忠客2180终点码头的临时交易市场,还是地铁站点附近,由防空洞改造而来的背篓菜市场,它们都在接力托起一个个背篓。
从一群人,到一座城,这样的温暖还在延续。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刘恋 张骏凯 特约记者 吴建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