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携手毗邻省份协同制定多部标志性地方法规
2025-04-29 12:32
“在新区,我们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哪边政策好,我们就可以申报哪边的。”作为川渝高竹新区最早一批入驻的企业,四川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罗辉见证了川渝两地加快区域协同立法、共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带来的深层变化。
高竹新区设在川渝交界处,2020年12月获批设立,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的新区。近年来,新区围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不断探新路。2024年7月末,“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分别在四川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获表决通过,意味着川渝高竹新区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
该决定推动实现广安市、渝北区“同城共管”“同城共育”“同城共享”,推动两地率先建立跨省统一的招商引资体系,集成招商政策“黄金30条”,签约重大项目58个、协议引资206.6亿元,打通政务服务、税费征管、公检法司、医保社保、水电气讯等领域办事服务通道,初步形成8大类100项“高竹特色”改革典型经验。
这只是重庆深化区域协同立法改革,以立法方式破解区域发展共性问题、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的缩影。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聚焦发挥“三个作用”,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实落地,积极探索推进与四川、湖北等毗邻省份的地方协同立法实践,制定出台了一大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协同立法工作标志性成果。
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协同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培育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协同推动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条例+决定”模式,依法加强嘉陵江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协同立法尝试,联合制定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围绕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联合制定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对两地铁路建设安全、线路安全、运营安全等事项予以规范。
去年9月1日,《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两地人大协同制定条例、联手保护川剧这项巴蜀特色的国家级非遗,开创了全国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新探索。
在持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还联合制定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法律援助条例,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截至2024年9月底,两地共同设立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6042个,累计提供社保卡通办服务55.57万次,电子社保卡互签45.92万张,10项社保卡经办服务事项“川渝通办”;川渝两地24个景区用卡购票预约、174家图书馆持卡通借通还。
在区域协同立法进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和而不同,全方位探索创新了“一个文本、两家通过”“一个方向,各具特色”“一个重点,各自发力”“多路并进、协同推进”等协同立法工作模式。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了常态化沟通协调、共同争取向上支持、改革与立法协同、资源共享等务实管用的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坚持一体遵循,与相关省份共同开展宣传解读、同步开展执法检查和立法后评估等,助推协同立法制度全面正确有效实施。
年初,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公布。围绕区域协同立法,我市将持续加强与四川、贵州、陕西等省份的沟通协调,与四川协同推进养老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的立法,与贵州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水路运输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等的立法,与四川、陕西、甘肃协同推进古蜀道保护条例立法。
相关新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