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交出改革发展高分报表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22 15:31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翻开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深改委民主与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的“进度报表”,11项“三个一批”市级重点项目梯次实施,获全国肯定评价19次。数据见证了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守正创新,有力推动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制定创制性立法建议项目清单、深化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是市人大常委会打造的有特色、有亮点的改革品牌。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着力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市域实践新范例”目标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围绕民主与法制领域专项改革、人大领域改革工作等重点任务,迭代升级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努力交出改革创新高分报表。

相辅相成,推动改革和法治同频共振

邀请利益相关群众面对面提建议,大足区邮亭镇人大组织开展的一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意见征集会,推动解决了老百姓揪心的卫星识别耕地存在偏差的问题。

因擅自设定行政处罚,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在审查《北碚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时,要求该文件立即停止执行并及时纠正。

规范“红头文件”管理,重庆以高质量备案审查为法制统一蓄势赋能。

2024年,市委深改委民主与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将“探索创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机制”列为2024年加快实施的改革项目。同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与西南大学共建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研究中心;6月,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推动备案审查工作在创新中谋发展,在探索中开新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提升备案审查质效,激活基层法治建设末梢。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民主与法治领域改革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也是推动改革和法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一项具体做法。

作为市委深改委民主与法治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的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按照市委工作要求,认真谋划、专题研究、高位推进民主与法制领域改革项目,争先进位、争先创优,努力创造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

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的重要实践与创新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区县乡镇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推动票决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24年,全市38个区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实现全覆盖,770个乡镇票决出6000余件、221个街道票选出1500余件民生实事项目,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创制性立法,是深化我市改革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工作和民主与法制领域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双向驱动,出台创制性立法建议项目清单,立足地方立法权限,围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重要制度需求,提出覆盖11个细分领域的40个立法建议项目。以2024年为例,高质高效推动审议清单涉及的创制性立法项目7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一个个具有首创性、差异化的项目正经研究论证、循序推进,一项项具体部署压实了责任、细化了工作措施,市人大常委会正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转化为“施工图”“任务书”,以务实举措切实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真抓实干,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强化整体推进,又要加强点面结合。

市人大常委会系统谋划人大领域改革工作,成立市人大机关改革工作指导督导组,清单化、项目化实施人大领域改革。2024年以来,统筹推进抓好重大改革项目25项。

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托,今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将探索发挥人大专门委员会职能作用,实施专项监督。在3月18日召开的专项监督改革项目工作启动会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听取了对口联系部门单位关于专项监督的建议议题。

“建议聚焦学校‘双减’政策执行、校园安全维护以及师生心理健康关爱领域,开展全流程、精细化专项监督”“建议围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矛盾纠纷化解等,开展靶向式专项监督”……会上,收集到的专项监督建议议题,既有群众关注较高的热点话题,也有人大代表汇集民意形成的期盼,件件装满民意。

全面深化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正是市人大机关谋改革的标准之一。

为抓好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市人大机关出台全面落实党建统领“885”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构建党建统领目标管理、问题管控、结果导向制度机制,推动人大机关流程再造、体系重构、能力重塑、效能提升。

不久前,聚焦中央直辖市“两级人大,三级司法”体制所产生的监督空白,市人大监察司法委探索的“健全市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法院检察院监督机制”改革项目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了成渝金融法院和各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分院、两江新区人民法院、两江地区人民检察院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

此前,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监督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院、专门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划基层人民法院检察院工作规定(试行)》等4项制度规范,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破解人大监督难题。

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这正是市人大机关形成的浓厚改革氛围。大家积极主动思改革、谋改革、抓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破题,正聚力打造更多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标志性成果。

系统集成,特色“基层单元”成势见效

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入口处,一面红墙上贴着几张老邮票和一个大信封,墙根设置了一个绿色邮筒,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这个地标的创意源于1953年的建设厂“一号信箱”,承载着老职工们集体记忆的空间,如今则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的载体。

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只是重庆打造特色“基层单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

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深化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为牵引,聚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实践。

3月26日上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化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决定》,以地方立法方式保障、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打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建设是人大系统深化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路线图”。3月26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区县人大工作座谈会,会上通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建设指引》显示,市人大常委会将用三年时间打造38个以上集成式标志性实践站,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基层落地生根。

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围绕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市域实践新范例,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探索和实践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我市已设立3个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38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2个市级立法联系点,实现区县全覆盖。出台推动全市代表家站点迭代升级指导意见,对1.1万余个代表家站点进行有计划、分批次升级打造。同时,各区县人大围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代表活动方式,打造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把代表家站点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人大工作特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

按照“实事求是、合理布局、突出实效”原则,巴渝实践站建设将分三个阶段推进:2025年4月底前,3个以上集成式标志性巴渝实践站将建成投用,同时迭代完善600个代表家站点。2025年底前,全市集成式标志性巴渝实践站数量将增至15个以上,全面迭代完善代表家站点。2027年底前,累计建成38个以上集成式标志性巴渝实践站,全市区县将实现全覆盖,同时全市代表家站点全面实现迭代完善。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布局,巴渝实践站建设已按下“快进键”,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在重庆基层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护航发展,发挥立法对超大城市治理的保障作用

实践无止境,改革开放无止境,立法也无止境。立法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实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可有效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重庆正锚定“大综合一体化”和数字赋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把“山城难题”变成“治理高地”。

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职责,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中找到着力点、落脚点,为书写山城善治“更优解”持续贡献人大力量。

3月26日,市六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助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立法+监督+代表”为主线,系统助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

这标志着重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上迈出法治化、制度化关键一步。

在立法保障方面,聚焦宜居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城市管线、停车管理、城市更新等领域立法;针对安全韧性需求,强化突发事件应对、防震减灾等领域法治保障;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人工智能应用、数据安全等领域立法进程。

在增强监督质效方面,以“数字人大”为载体,聚焦中心城区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优质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综合运用视察、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跟踪问效,全过程全链条闭环式监督。

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方面,建好用好“巴渝实践站”等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

重庆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提供法治支撑——

制定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建立执法机构职责体系,创新管执协同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预防预警,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推进平安重庆建设;

制定《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细化规范道路违法停车执法、收费泊位免费停车时间、人行道上违规停车等管理难点热点。

一部部管用好用的法规出台并实施,为重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保驾护航。这正是市人大常委会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为改革于法有据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公民报记者 黄振胜)

来源: 公民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余虎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