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接龙镇 17个村抱团发展 强村富民有新招
2024-06-12 19:00
仲夏时节,重庆锦品智慧农业科技公司食用菌智慧工厂(以下简称“锦品智慧农业”)的大棚里,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朵朵秀珍菇摘下,接下来,这些秀珍菇会出现在市内诸多超市里。
▲村民在食用菌生产大鹏里工作。通讯员 彭怡 摄
自去年10月份落地巴南区接龙镇马路村以来,锦品智慧农业日产各类食用菌6000斤,供不应求。
“落户接龙镇,是因为全镇17个村抱团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好的发展前景。”锦品智慧农业负责人罗书力介绍,接龙镇17个村采取村集体联合公司运行模式,投资入股共同成立了重庆接龙巴兴强村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兴强村公司”),推动联村产业统一规划、项目统一建设、资源统一利用,这为企业在落户、生产、市场销售等多方面提供了便利和帮助,“在巴兴强村公司帮助下,我们正在镇里其他村寻找合适的地点建设新的地点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
那么,接龙镇这17个村为何要联合成立一个公司呢?
地处巴南区东南部的接龙镇,区域总面积188.2平方千米,下辖3个社区、17个行政村,是巴南区面积最大的乡镇。
“17个村,各村都有产业,可每个村的产业发展都面临各自的问题。”接龙镇党委书记郭猛飞介绍,比如前不久桂兴村收获了3000斤萝卜,可因为产量少,蔬菜商嫌收购成本高不愿意来;马路村农业机械设备短缺,购买或租用又会提高成本,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限;河嘴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发展辣椒产业种植人工投入成本高……
不仅如此,2023年接龙镇村集体经济共计收入近700万元,但有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元,有的村收入却不足10万元,参差不齐。
“去年,我们对辖区范围内所有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了盘点,发现村集体资产闲置、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突出。”接龙镇财政办公室主任何锦涛介绍,之前接龙镇已盘点了11处镇属闲置资产移交各村用作办公场地或是出租给企业,但仍有部分闲置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比如马路村就有1000余平方米的校舍仍处于闲置状态。
17个村产业发展各自为政、发展不均衡,资产沉睡、资产难以变资源,成为摆在接龙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破局?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一村一社的事情,需要统筹调度。”郭猛飞介绍,接龙镇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分布零散,各自为政无法实现资源聚集和有效整合利用。
经过多轮实地调研,接龙镇党委、政府意识到:聚零为整、17变“1”有何不可?
于是,接龙镇党委、政府牵头将辖区1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人员召集在一起磋商,寻找解决办法,“大家最终决定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入股共同成立农业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联合公司运行模式,推动联村产业统一规划、项目统一建设、资源统一利用、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抱团、连片发展。”
不过,对于这一模式,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认可。
“我们村有蜜柚产业,每年在蜜柚园务工能赚4000余元,年底还有分红,有必要和其他村一起整吗?那些差的村不是要分我们的钱哦?”马路村村民石升财说出了许多村民的担心。
针对村民的疑虑和担心,镇村两级干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上门答疑解惑等方式对产业发展规划、土地集约使用办法、利益链接机制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让村民认识到成立联合公司,17个村共享资源、多元发展,能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不断完善,村民的就业机会增多,收入也将水涨船高。
“以前各村资源力量分散,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展困难很大,成立了巴兴强村公司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柴坝村党委书记熊伟说,目前,巴兴强村公司通过引进食用菌生产、柚子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已实现营业收入1000余万元。
巴兴强村公司负责人熊伟介绍,公司已做好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将在目前的产业基础上,增加劳务承包、小型工程项目建设、水厂运营等业务项目,拓展物业租赁、居间服务、资产参股、资产增值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我们计划到2027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实现利润300万元以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