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两室一厅”解锁基层治理密码!江津圣泉街道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共同体”
2025-03-19 17:26
纠纷化解进“调解室”,休闲娱乐到“文体室”,民主协商有“议事厅”——最近,江津区圣泉街道15个小区居民们的生活因“两室一厅”悄然改变。
▲江津区圣泉街道金科滨江中心小区的“两室一厅”议事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以小区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解剖麻雀,寻找超大城市治理“除险固安”答案。2023年以来,圣泉街道以小区为基本单元,在15个小区建成小区治理中心,盘活小区架空层、物业用房等闲置空间,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文体活动室、民主协商议事厅组成的“两室一厅”,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共同体”。
议事厅:
从“无处说理”到“共商共治”
“以前提意见要跑到社区,现在下楼就能解决问题!”3月18日,金科滨江中心小区居民廖先生指着车库新增的充电桩接口感慨。
去年,因新能源车充电难,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网格员郭凤梅诉苦。
郭凤梅将廖先生的苦衷与其他网格员分享,大家交流发现这是一个共性问题:购买新能源车的业主越来越多,两层车库却各只有一个充电桩接口。
▲江津区圣泉街道金科滨江中心小区的“两室一厅”议事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这件事很快进入民主协商议事厅。短短一个月,社区联合电力公司、物业和业主代表召开两次议事会,最终在车库新增两处接口,覆盖上百个车位。
“省了40米电线,还省了邻里矛盾!”廖先生笑着说。
在浒溪苑还房小区,议事厅更是成了居民心中的“解忧站”。过去,临时停车、物业纠纷等问题常引发抱怨,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却效率低下。如今每周五的“群众工作日”,网格员和居民围坐在议事厅里,从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到整修内部道路,一件件“急难愁盼”被摆上桌面。
“在这里,大家心平气和地商量,问题解决得快,感情也更近了!”浒溪社区党委书记殷江洪说。
数据显示,圣泉街道通过议事厅协商解决小区重大事务超200件,居民参与治理率提升65%,实现了从“各扫门前雪”到“共建幸福家”的转变。
调解室:
矛盾化解从“火药味”到“人情味”
“养鸡纠纷”曾是海会苑小区的“老大难”。居民王阿姨在公共绿地养了十几只鸡,邻居们苦不堪言。
小区“两室一厅”运行起来后,矛盾纠纷调解室的退休老党员多次上门,一边唠家常,一边讲政策,还动员居民帮她清理鸡舍。
最终王阿姨主动拆了鸡棚,还成了“两室一厅”的常客。“以前觉得养鸡是自家事,现在明白邻里和谐才是大事!”她坦言。
在阳光城小区,矛盾纠纷调解室则化身“噪音终结者”。装修高峰期,居民因施工时间争执不下,调解员迅速联系物业制定“静音时段”,并在台账上详细记录每起纠纷的调解结果。“台账越薄,小区越和谐!”网格员翻开记录本,近三个月装修纠纷下降了28%。
配合矛盾纠纷调解室,圣泉街道创新“多元调解团”模式,吸纳乡贤、律师、党员等力量,形成“发现问题-协商调解-跟踪回访”闭环。“两室一厅”铺开以来,邻里矛盾调解成功率高达97.8%,物业纠纷、生活纠纷、装修纠纷同比减少22.8%、25.6%、28.1%,社区“火药味”逐渐被“人情味”取代。
文体室:
从“陌生邻居”到“幸福合伙人”
“丝网花一扎,邻居变姐妹!”73岁的丝网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碧每周在文体室开课,教居民制作精美手工艺品。她发起的“七彩巧手团”不仅卖出千余件作品资助公益,更让独居老人、全职妈妈找到归属感。
“以前楼上楼下不认识,现在活动室天天有笑声!”学员张阿姨说。
圣泉街道作为江津区新挂牌运行的街道,是交通大通道,也是农村大征拆、市民大聚居之地。在圣泉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贞模看来,城区街道的大部分居民以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为主,即在工作、学习与住所之间往返,如何丰富他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基层和谐稳定的必答题。
15个文体活动室建起来后,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凝聚了社区向心力,更以公益反哺社区,让“小空间”成为传递温暖的“大舞台”。
在浒溪苑小区,流动图书车和有声书让老人“听得进”文化;在阳光城小区,露天电影和亲子活动让周末“活起来”。街道还组织合唱团、足球队联赛,居民们为自家小区“战队”摇旗呐喊。
“比比赛、拼拼才艺,小区凝聚力蹭蹭涨!”海惠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萍笑道。
王贞模介绍,“两室一厅”模式将全覆盖圣泉街道28个小区,“作为居民自治的最小颗粒,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群策群力’,让居民家家户户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