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链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10% 中国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在渝发布
2024-09-20 17:33
9月20日,在重庆举办的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中国汽研联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了《中国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汽车业是中国现在的第一经济支柱,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加起来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比重的10%。此外,2024年车载计算和控制芯片国产化率已达到10%左右,中国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650亿元。
2024年,中国汽研联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开展了“中国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调研,调研团队走访了北上广深渝等重点地区二十余家汽车及供应链企业,深入洞察我国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共性问题。
调研中发现,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企业不断突破,弯道超车,实现了电池行业的全球领先。与此同时,车载计算、控制芯片的国产化率在不断提升,华为等企业在芯片研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24年车载计算和控制芯片国产化率在10%左右,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率提升到15-20%。软件和系统研发成为汽车行业技术重点领域,中国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650亿元,占全国软件市场的30%。车载系统、AI大模型自主研发方面也在快速发展。智能座舱引领出行革命,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是300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1055亿元,未来市场份额有望超过50%。
报告中一个关键词是绿色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在整个全生命周期特别强调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工艺和绿色回收,特别是车身轻量化技术和整车绿色制造技术,这对控制车辆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起到关键作用。总体来看,我国乘用车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同时,报告也提出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还需加强自主自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等方面也有待加强。价格内卷也阻碍了供应链良性发展,很多车企还在扭亏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此外,中国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还有待优化,如汽车营销市场舆论环境混乱,汽车行业数据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汽车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薄弱,汽车文化产业生态亟待构建,汽车后市场服务生态体系不完善,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贸易政策壁垒、政治风险、市场准入受限等。
报告建议,助推中国汽车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持续优化产业行业生态,推进汽车行业全球化布局。
更多阅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