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留痕:非遗档案中的麦草艺画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4-11-29 14:42

▲濮阳麦秆画(图片来源:重庆市大渡口区博物馆)

麦草艺画,又称麦秆画,是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这种艺术形式以小麦秸秆为主要原料,经过复杂的手工工序,最终形成古朴典雅、自然高贵的工艺美术作品。在重庆市大渡口区,麦草艺画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这门古老技艺不仅得到了完好的保存,还因大胆的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麦草艺画的历史充满了传说与民间智慧的积淀。相传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在逃亡中藏匿于麦草堆中,得以逃脱追捕。此后,麦草便被视为祈福迎祥之物,而用麦草制作艺术品的传统也由此产生。虽然麦草艺画在历史长河中一度失传,但在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增加,麦秸秆成为一种易得的艺术材料,使得麦草艺画逐渐兴起,并在清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常见的工艺品。

随着人口的迁移,麦草艺画由中原地区传入重庆,并在大渡口区生根发芽。大渡口的民间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进行创新,为麦草艺画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麦草艺画已成为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地区麦草艺画的作品(图片来源:重庆市大渡口区博物馆)

麦草艺画的制作极其繁琐,每幅作品都凝聚着制作者的耐心与智慧。制作过程一般需经过选料、浸泡、晾晒、熏蒸、染色、设计图案、粘贴、烙色等九个主要步骤,每一步骤又分为若干细节处理。例如,选料时需挑选粗细均匀、无霉斑的优质麦秸秆,去除第一和第四节,仅保留中间两节。熏蒸时用硫磺处理,使麦秸秆的色泽更加均匀并增强耐久性。之后的染色环节,则需结合画面需求进行纯植物染色,以保留作品的自然光泽。设计图案和粘贴过程更是对艺术功力的考验,制作者需根据构图需要,将麦秸秆剪裁成不同形状,并巧妙地粘贴在画面上,使其层次分明、自然生动。

大渡口麦草艺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还在创新中不断突破。例如,当地艺人结合现代陶瓷工艺,开发了发光麦草画、金丝麦草画等新产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实用器物相结合,创造出如麦草装饰的陶瓷花瓶、茶具等广受喜爱的作品。这些创新既延续了麦草艺画的文化根脉,也赋予其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花开富贵瓶麦草画工艺瓶 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

在众多传承者中,蔡照普是麦草艺画的代表性人物。他自幼跟随母亲和哥哥学习麦草艺画与绘画技巧,对这一艺术形式怀有深厚的热爱与独特的理解。在多年的创作中,他将陶瓷专业知识融入麦草艺画,创造性地将传统的平面表现拓展至立体形式,使麦草画与瓷器、茶具等器物完美结合。他的作品技艺精湛,构思巧妙,不仅深受大众喜爱,还为麦草艺画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麦草艺画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形式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大渡口,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仍被传承和发扬,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麦草艺画以其自然质朴的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在这片土地上,麦草艺画继续焕发着新的光彩,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悠久与深远。

(刘雨馨)

来源: 重庆市大渡口区博物馆  
编辑: 林勇   主编:胡东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