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重庆鲁能巴蜀中学博士“天团”(上):人才矩阵汇聚科研优势,头雁领航带动雁阵齐飞
2024-07-24 14:04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
秉承以师立校、人才强校的战略,重庆鲁能巴蜀中学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创新开展“星师计划”,对青年教师实施“青蓝计划”对标“星师”之“新”,对骨干教师实施“卓越计划”对标“星师”之“星”,对名师实施“领航计划”对标“星师”之“兴”,特别引进史原玉、黄颖、张莎莎、周军、唐玉麒、王凌云、李鑫、冉从福、汪艮兰等一批博士人才,助力构筑“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培育格局。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在高质量师资的推动下,鲁能巴蜀中学正朝着“创建国内一流的中华名校”办学愿景大步迈进。今天就让我们对话博士“天团”,感受他们的师者风采,聆听他们的育人心声。
问: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您觉得丰富的科研经验对于教育教学有什么促进作用?
史原玉:科研经验让我在教学中有更深入的思考、更创新的角度。我会以钻研问题的角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层逻辑,也会分享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老师们一起把每节课打造得更具科学性。
教学中,我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我也非常感谢鲁能巴蜀中学的培养。学校开展的赛课说课、论文评比、教案评比等活动,让新老师在良性竞争中快速成长。
人物档案:鲁能巴蜀中学生物教师,生物竞赛教练,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参与多个课题研究。
▲史原玉
问: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教师,您觉得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有力举措?
黄颖: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格外重视。每学期,校领导都会召开座谈会,倾听教师诉求。比如,有教师提到运动场馆还需完善,体育馆今年就建起来了;有教师建议加强学生钻研精神的培养,学校就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的优势,为孩子“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激发他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好的教师不仅要带来好的教学,还要带来好的教育。希望多年以后,学生能够感慨“很幸运当年我的数学老师是黄颖老师”。
人物档案:鲁能巴蜀中学数学教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获授权专利2项。
▲黄颖
问:您在刚加入教师队伍三个月的时候,就斩获江北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得以迅速成长?
张莎莎:在鲁巴这片沃土,我每天都在收获成长。学校的“青蓝计划”抓得非常扎实,细化到每个学期,甚至到每一周。教研活动很丰富,既有公开课,又有文献分享,还有课程讨论、作业布置等。
课堂上,我会将对科学研究的认知贯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未来,我希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人物档案:鲁能巴蜀中学生物教师,生物竞赛教练,兰州大学博士,发表SCI论文6篇,参与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生物竞赛获多个省级一等奖。
▲张莎莎
问:来到鲁能巴蜀中学以来,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周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鲁巴,处处可以感受到凝心聚力、求实奋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这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砥砺探索。
一方面,我用科研思维解决教学问题,打破固化思维,将知识用最准确朴素的言语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我发挥科研优势,结合教学案例,讲好教学故事,积极发表论文、申请课题。
另外,学校特别注重打造教师的成长空间,提供各种平台,让我在学术会议上做分享,展示自我,让我备受鼓舞。
人物档案:鲁能巴蜀中学物理教师,物理竞赛教练,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
▲周军
(谭茭 杨静)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