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魔幻 山城"一城千面" "独有"城市名片 风景"独好"
2024-06-13 12:09
重庆在旅游榜单上一直热度不减,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完成了弯道超车,还大有一路冲刺的势头。被旅游权威组织WTTC——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旅游城市”。仅以今年来的几个节日为例,重庆纳入重点监测的景区,流量一路高歌:端午假期,打卡人次增长10.7%,“五一”增长了7.2%,清明假期增长69%,春节翻了一倍不止,元旦小长假,更是猛增了 270.9%。流量的增长,不断催热重庆的知名度。“8D魔幻”的城市特色,成就了独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让重庆得以:“风景这边独好”。今日聚焦由此展开。
立体的城 多元的路
大江大河与崇山峻岭碰撞,碰撞出了山环水绕的重庆城。生活在城里的人,出行不得不考虑山地的影响。为了减少坡度,道路多半平行于“等高线”,圈圈环绕,实现道路之间的连接。一是靠立交桥,重庆的立交桥花样百出,不断打破想象,把地形的落差化于无形,崎岖之地,被交通的巧思,改造成了建筑奇观。另一种连接等高线的方式,是梯坎。“爬坡上坎”是重庆人生活中的日常,一段段梯坎,也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在渝中半岛,山岭将城市分为上下两部分:靠近长江的低处,称为“下半城”;接近山脊的高处,称为“上半城”。上下半城之间,是十八段石头砌成的梯坎,称为十八梯。木船时代,从朝天门码头登岸的商旅,要先爬完这长长的梯坎,才算入城。为了减少陡峭度,梯坎尽量曲折蜿蜒。这些抚平沟壑、填补落差的道路,串联起了交通出行,也连缀起了烟火气,形成独有的人文奇观。这些奇观,其实是重庆人循着山水指引,用生活智慧,对环境的适应,但已足以让这座城市的气质,独一无二、难以复制。多样的地形,催生多元的交通,丰富着城市的面貌,一城千面。
重庆市域面积达8.24万平方千米,“丘陵山地”占到了市域面积面积的90%以上。大江大河在此交汇,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山水之城。生活在此的人们,打破地理封锁,创造出一座难以复刻的超大城市。这也造就了重庆难以复刻的城市风貌,8D魔幻,成为流量名片。
今年春节假期,重庆过夜游客238.29万人次,其中,洪崖洞的客流突破百万,长江索道“被打卡”了11.2万次。清明假期,重庆过夜游客78.32万人次,洪崖洞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长江索道也接待了3.9万人次。五一假期和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这两个“8D魔幻”的代表地标,一如既往,发挥稳定。每天都有数万人,或穿行在8D地形中,或沉醉在魔幻交通里。
打最火的“卡” 过最美的夜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古诗中的重庆,也如今天所见一般,阁楼重叠、繁华璀璨。对过夜游客的流量贡献,洪崖洞的表现最为亮眼。夜幕降临,洪崖洞璀璨的灯光,与熙熙攘攘的游客和鳞次栉比的门店,共同构成了“不夜城”的场景。这座依山就势的吊脚楼群,把崖顶的沧白路与崖下的滨江路,连为了一体。说它是建筑,其实也是一种交通方式。你以为进了1楼,其实是顶楼。下行了11层,依然还是平街。
在这座城市里,立体,是重要的标签,交通,是生活中的“魔幻”奇遇。长江索道,在重庆飞越了1166米江面,被称为“长江首条空中走廊”。夜晚乘坐索道,是最佳时间,可以看到渝中半岛的灯火辉煌。和洪崖洞一样,长江索道也是留住过夜游客的流量打卡点。这些特色交通,无一不是在逼仄的空间中“纵横捭阖”,帮助重庆人翻山、越江,也向世人展现着独属于重庆的魔幻气质与烟火气。当“爬坡、翻山”不再困难,“钻山或穿江而过”,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在重庆,交通本身就是一张城市名片,对这张名片,重庆人珍而重之,愿意反复打磨、将之擦亮,为其增光添彩。2022年,重庆交通完成投资1023.9亿元,首次迈入千亿门槛,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完成投资1116亿元,实现了9%的增长。2024年,重庆的交通继续“开挂”,计划完成投资1155亿元,增长势头持续。一张越摊越大的交通网,正逐渐加密、加宽。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座立体城市中,不断发展立体交通,将连缀起怎样的新生活?又将产生多少新风景?
畅行的交通 流动的重庆
长度60米、总重量5600吨,两片箱梁平行转体75°,精准对接,成渝铁路跨线桥不久前,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动作,耗时82分钟。由此,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这是双昌大道G348改建工程中的关键节点。这条路,连接重庆荣昌和四川隆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断打通堵点难点,在建设项目上花费的功夫,连年递增:2021年,共建项目67个,投资1.57万亿元;2022年160个,投资2万亿;2023年共建项目248个,投资超过3万亿元。“蜀道难”,正逐步转变为“巴蜀畅行”。川江贸易,也随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重庆人拥有的各式各样的翻山越岭之法。有网友把重庆地铁线路图“3D化”,让人们更直观感受到了重庆地势的“魔幻”和复杂。紧贴地面的线路,上穿、下跨,起起伏伏,像过山车一样。当然,这只是地面在起伏。线路会按一定的海拔,钻到地下或架到空中,保持列车的平稳。当起伏的地形,已经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高山,重庆的特色交通,也将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更是带动繁荣、放大文化效应的关键因素。“广迎天下客”的同时,也把要素流动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在城市发展中,劣势与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在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陈坚看来,重庆的特色交通,正是在转换劣势中出奇制胜,最想征服的难点,成就了特点。作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在交通上增加了很多独有的场景,也可以说是重庆最具辨识性的一个标志。重庆的交通特色,过去的认知中,很多人认为对城市能级提升是不利的,因为路网密度、路网容量、交通建设成本都很不利,但是这几年通过转变思路、转换赛道,按照立体布局、多模式交通,也就是大家俗称的“8D交通”,将不利的地势条件转化为了特色优势,同时“8D”的特色优势,也实现了重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对于疏解中心城区的交通瓶颈,优化产业的布局,尤其是提升职住平衡、减少通勤距离,都提供了更多可行方案,对于城市的能量和效率,实际上是起到了很好的正向促进作用。
“创”特色之路 “闯”发展之道
从崎岖之地走向旅游之城,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重庆创造了一条城市发展的特色路。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的需要,重庆人跨越山海的方式还将不断更新,特色交通还将更有特色,形成竞争的优点,才能占据高点。对外开放也是如此,登高涉远,方能看到世界,也被世界看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