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第一批翻译工作启动进展顺利
2024-08-21 14:14
编者按: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本号发表一组文章,介绍重庆史研究会在抗日战争和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成果。以此向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无数牺牲的先烈、死难同胞致敬。更希望各位会员,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202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
第一批翻译工作启动进展顺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还要全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
重庆史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决定,在新一届任期内翻译编纂出版一套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的译本,为抗战大后方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海外文献,力争在打基础、强基础上取得新进展。
半年来,这项工作由周勇教授牵头,翻译工作进展顺利,第一批译稿初步完成,进入申报阶段。
这套丛书定名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简称《译编》)。第一批译稿共7种8册。
1.《抗战时期中国战区统帅部档案史料选编——以史迪威为中心》(吴景平、刘志英)。档案选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史迪威档案和宋子文档案的公务文件,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罗斯福总统秘书文件,绝大部分是首次推向国内学术界。内容包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盟军中国战区的设立、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地位、史迪威的被任命及其使命和职权的确定、中国战区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国战区设立之后中美、中英之间相关重大交涉等。
2.《美国藏抗战大后方经济金融档案史料汇编》(吴景平、刘志英)。档案选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宋子文档案的公务文件,绝大部分内容是首次推向国内学术界。该书结合大后方工商经济、财税和金融领域的主要方面选译部分档案史料,填补国内有关美国藏抗战大后方经济金融史料整理出版的空白,对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商经济和财政金融问题有着拓宽视野和深化层次的意义。
3.《荷兰盟友的中国重庆岁月:他们的生活与时代(1938—1946》(张克雷、周昌文)。记述了抗战时期驻在重庆的荷兰大使馆中,以外交官为中心的相关群体的历史场景。文献来自荷兰公共档案馆及私人所收藏的第一手档案史料文献,和这些外交官的朋友、同事以及学者等第三方撰写的有关荷兰在战时重庆的文献。
4.《重庆日记》(吴兵、刘雪君)。由英国作家罗伯特·佩恩创作,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作者1941—1944年间在华的所见所闻。作者的足迹遍及重庆、北碚和长沙、成都、昆明等地,这是了解当时重庆的独特视角。
5.《中国抗战大后方史实画卷——美国奥斯卡电影纪录片〈苦干〉史料集》(上下卷)(周勇等)。
《苦干》是第一部由美国拍摄的反映中国抗战尤其是大后方抗战历史的彩色电影纪录片,是一部影响过美国援华政策的电影作品。1942年奥斯卡奖纪录片特别奖。《苦干》同时又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西部百科全书式的影像史料。编译者花了十年时间,搜集到全球目前仅存的《苦干》电影素材和一批文献史料,然后翻译整理出来,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出版,让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都能深度了解“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是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最佳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均为文字资料。包括:前言《从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苦干>开始的学术新程》。第一部分电影《苦干》解说词。第二部分《苦干》的上映与获奖。第三部分《苦干》的主创人员。第四部分战后《苦干》在美国的复苏。第五部分《苦干》回归中国。附录搜集翻译了中美两国学界、业界在促成《苦干》回归中国,推进《苦干》研究方面的史料。下卷为《苦干》全图。编译者以《苦干》的“中国整合电视版”(85分钟)为基础,遵循《苦干》的内在逻辑,按照摄影师的行程中国香港、广东、越南海防、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甘肃、青海、藏区,分十六个部分,截取了其中珍贵画面,全面呈现了电影《苦干》的宏大场景。让无缘观看《苦干》影片的读者通过一睹真容。
6.《美国主流媒体抗战大后方史料译编(1937—1945)》(刘婧雨等)。汇集了1937-1945年间,美国主流媒体《生活周刊》《纽约时报》《时代周刊》《亚洲》杂志等有关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情况的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直接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认识和评价,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和中国抗日战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
7.《西方传教士笔下的战时重庆:1931—1943》(龙伟、余一泓)。《华西教会新闻》1899年2月创刊,1943年停刊,是西南地区最早以英文出版的近代期刊,也是近代四川办报时间最长的报刊之一。本书作者长期搜集整理《华西教会新闻》史料,研究这段历史。本书由其中1931-1943年刊物中有关重庆的资料摘选出来,翻译出来,整理出来,实属不易。这是中国抗战历史、重庆城市史文献的一次重要发掘。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重庆城市历史,尤其是重庆城市对外开放资源建设更是重要参考。
本会名誉会长、丛书总主编周勇教授指出,《译编》集原创性、继承性、民族性、系统性、专业性于一身,各卷选取的作品皆由抗战时期在渝的外国友人、官员、记者等依据亲身经历撰写。这些作品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审视当时大后方的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具有极高的原创性。比如,对美国收藏的抗战大后方经济金融档案史料的汇编,是国内这方面资料的首次系统整理,具有正本清源的研究效用;对美国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的图文档案的整理,是首次系统出版美国关于中国抗战的影视作品资料。这些作品的出版,将在抗战大后方研究方面开创若干新的领域。
《译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选取作品,“洋为中用”,是对中国抗战文化和抗战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是对以往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一次有益补充。《译编》对史料汇编、回忆录、图片选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进行了严格而系统的整理,去粗存精,使入选的作品皆是具有代表性、专业性或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作品。
总之,《译编》通过对海外第一手文献史料的整理和编译,在实现“用好史料、用活史料”的目标方面努力实践,这对于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抗战大后方研究方向,多个方面填补中国大后方抗战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以及推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获取有益的历史启示和镜鉴等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大大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