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 :当今家庭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9-27 14:16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暑期,众多教师与教育读书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孙云晓先生的《教育的魅力在生活》作为精神食粮。书中,孙云晓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正是“教育”与“生活”之间的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不仅让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温度与活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把生活给毁了”的悲剧性现象。那么,为何会这样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与孙云晓先生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孙云晓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

过度竞争和过高压力让孩子倍感焦虑

●记者:《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在您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孙云晓:向实验室的中小学生问卷数据和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层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小学生的各类积极心理品质都要明显优于初中生及高中生。超过60%的受访小学生对生活表现出乐观态度,而初中生则下降到40%,高中生则下降到25%,或许是因为竞争压力的不同。尽管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考入大学的难度降低了许多,但为了更具有竞争力,很多家长更渴望让孩子进入重点大学和名校,并且争相送孩子出国留学。所以,压力层层加码,“鸡娃”现象普遍,导致过度竞争和过高压力。

学业压力升高,导致不少的中学生适应不良,他们或者睡眠不足,或者沉迷手机,其中一部分学生厌学甚至拒绝上学。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取决于睡眠、饮食和运动三个要素。按照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2021年3月21日人民日报题为《最新调查:中国超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的报道,以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不断加剧,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太多家长和孩子都忽视了睡眠的重要性,将睡眠不足视为正常现象。有数据说“只有不到10%的受访小学生对睡眠质量感到不太满意”,这绝非说明他们睡眠充足,而是因为他们对睡眠不足早已习以为常了,忽视了或者根本不知道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对睡眠质量感到不太满意的初中生上升到15%,高中生则迅速上升到40%,这是因为他们身心疲惫难以持续下去,才表达出自己的焦虑和无奈。

家长重智轻德让家庭进入“知识化”误区

●记者:您刚刚分析了学业压力导致不少孩子无法保障睡眠时长,那么这种对学业的过度关注,是否意味着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忽略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孙云晓:是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家长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生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注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情感态度、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长将家庭变成了第二个“学校”,家长则变成了“老师”。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课业辅导和成绩提升上,却很少关注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父母这种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倾向,可能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在2018年9月26日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通过对全国18万多名中小学生和3万多名家长的调查,用数据证实了这一突出特点。如学生和家长都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情况(选择比例分别为79.8%、79.9%)、身体健康(66.6%、65.8%)和人身安全(62.2%、52.2%),其比例远高于道德品质(3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等方面。四、八年级班主任也认为,家长最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88.3%、90.1%)。

北师大调查的结果说明,许多家庭教育已经步入知识化的误区,导致家庭教育的异化发展。家庭教育本是生活教育,应该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让孩子学会生活技能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结果却是父母们过于看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让家庭不再温暖,让孩子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成绩与家庭生活紧密相连

●记者:全面发展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但父母普遍更关心孩子的学业,如何平衡好好生活与好好学习之间的关系呢?

●孙云晓:实际上,生活教育与学业成绩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正如

我们之前提到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榜样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成绩。

正如2021年10月苏州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的一项深入调查所揭示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紧密相连。

该项调查覆盖了50826名八年级学生及其家庭,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平均每周吃家人做的早餐的天数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每天都吃家长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13分(平均分,下同),而每天都吃不到家人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450分,两者相差63分;在安静的独立空间中学习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08分,而在有干扰的开放空间中学习的学业成绩为479分,两者相差29分;家庭藏书量超过200本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50分,比家庭藏书量仅为0~25本的学生学业成绩高109分。

调查还强调,家长教养方式、情感陪伴及榜样作用,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有深远影响。

●记者:在不少家长看来,“成绩不好就没有未来”,也有家长会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对此您怎么看?

●孙云晓:这是一个广泛存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成绩仅仅是孩子成长旅程中的一个指标,它远不能全面衡量孩子的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要知道,一个只知道学习不会生活、不关心他人的孩子,即使成为成绩优异的学霸,也难以真正成为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北大学霸吴谢宇残忍杀害母亲而被判处死刑,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因为道德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道德具有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和特征,如果缺乏生活实践,再美好的道德要求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过什么样的日子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记者:您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生活教育,该如何理解?

●孙云晓:建设“有温暖的家”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交育。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言简意赅的一句要求抓住了家庭生活教育最为本质的内容,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

为我的《教育的魅力在生活》一书作序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洪明曾这样表述:“购物是家庭生活,家庭购物活动会对儿童的消费观产生很大影响;穿衣打扮是家庭生活,家庭穿着方式会对儿童审美产生很大影响;接人待物是家庭生活,与什么人交往以及如何交往会影响儿童的价值取向和文明礼仪;休闲娱乐是家庭生活,家庭休闲方式会对儿童闲暇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家庭劳动是生活一部分,家务劳动的分配会对儿童的劳动素质和责任意识产生很大影响。过什么样的日子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重申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是对家庭生活教育的完整概括。

我在《教育的魅力在生活》一书中呼吁,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大主题。

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具体地以生活为本进行家庭教育呢?

●孙云晓:良好的生活体验与能力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石。正如无根之木难以参天,缺乏生活历练的孩子也难以茁壮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孩子融入生活,通过实际行动来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第一,立德树人,让孩子学会做人,生活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离开了生活的土壤,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做人的学问,往往是在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家庭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互动,都是孩子学习道德规范的生动课堂。例如,通过生活中的分享、合作与理解,孩子可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参与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责任感。

第二,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的终极愿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幸福的童年,进而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成年人。家庭生活教育,正是让全家人获得幸福的源头活水。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爱的熏陶中感受到幸福,同时也学会如何去爱、去给予。这种能力,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大动力。

第三,让家庭教育回归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探索未知、尝试新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够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作者: 新家长—思想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