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记录| 7旬老人26年“淘“出20万册藏书:每本书都该等到打开它的人
2025-04-23 08:42
4月的重庆,阳光洒在渝中区中兴路的斜坡上。这里与繁华的解放碑、山城巷毗邻,却安静、闲散得如同另一个世界。要下好几段阶梯,才能抵达这个不起眼的旧书店。门口随意立起的招牌上,有三个手写的毛笔字——“弃书库”。
书店内照不到太阳,只有一盏白炽灯。不到11平方米的店里目光所及皆是书:各种旧书、泛黄的期刊、斑驳的连环画,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能落脚的空间也就只够打个转身。
在书堆当中,个子不高却精神矍铄的王米渝正低头拂去书本上的灰尘。他与这间书店已相伴26年,让20余万册原本可能进废品收购的旧书又回到了书架上和读者手里。在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他甚至操办起一个“签名书展”,邀约爱书之人前来一聚。
77岁的王米渝说,旧书不弃,人间有光。
6年前上了《人民日报》的旧书店怎么样了
在这间小得不能再小的书店,各类旧书毫无规律地堆积着,要拿到最上层的书,还得踩着梯子爬上去。王米渝并未将书分门别类,都是一股脑堆在角钢打造的简陋书架上。读者看上哪一本,直接抽走就是。
“来到这里,就该随心所欲地找书,能翻到一本满意的旧书,就好像遇到失散的朋友,是一种缘分。” 王米渝对自己的布局很自信——最初让这间书店出名的,也正是这份凌乱的美感。
2019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王米渝的书店照片,题为“书屋的气质”,还有一段话:“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买书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不同的书屋有不同的气质,给读者带来别样的读书感受。”
他对此毫不知情,直到一位老读者看见报纸后,专门买了一份,装裱在画框里送来。王米渝将装有报纸的相框悬挂于进店外的大门上,最显眼的位置。
6年过去,那张报纸早已褪色,却丝毫不影响王米渝拿着相框自豪地给来店顾客介绍书店的“高光时刻”。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取了一个雅名,“弃书库”——“弃书”二字,既是面对现实的无奈,也是他的执着。
他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个“弃”字,寓意店里的书都是被人丢弃,又被重新赋予了生命。
有同行打趣说,“老王啊,全国有上万家旧书店,你的书店恐怕是最小的一家,可偏偏还上了人民日报!”
王米渝不语,只是一笑。他知道自己的书店和其他书店不太一样。
一本旧书,弥补一段遗憾
王米渝是重庆建筑公司下岗职工,文化程度也不高,初中没有毕业。2000年3月,他借钱开了这家二手书店时,纯粹是为了赚钱养家。
年轻时读书不多的他,一下子被书包围。闲暇时,随手捡起店里一本书见缝插针地读起来。他读《道德经》读得入迷,在昏暗的灯下读了一页又一页。
眼睛涩了,心却亮了。“只要翻开书,你就能跟世界上各种伟大的人对话,去汲取充足的营养。书里都是一位位老师啊!”
此后每次去废品收购站,他都会仔细筛选觉得有价值的书带回去。有时看到整麻袋的好书被当废纸卖掉,他也会心疼,“写这些书耗费了那么多人一生的心血,怎么就这么扔掉了?”
他爱上了读旧书,且非旧书不读——在书页间和各式各样的批注里,藏着一个人的印记和温度。
慢慢的,他觉得自己开这家书店,是给这些被遗弃的书一个家。
二十多年里,王米渝从城市各个角落、旧书摊、拾荒者和废品站,捡拾、收购、修补书籍。他细致得像个医生:清灰、晾晒、消毒,再为破页重新装订。一些书被泥水泡过,他一页页晾干;有的封面破损,他贴上新纸,标明原名。
他算了算,平均每天卖出30本书,一年就是约一万本,20多年就是20余万本,相当于一个县级中型图书馆的体量。文学、哲学、教育、历史、科技、连环画……几乎包罗万象。他还整理出2、3000册签名书——有马识途等名人的亲笔题签,甚至还有疑似郭沫若亲题的诗稿。
他将这些有作者签名的书清理了出来,做成一个“袖珍签名书展”。仅几平方米,在他看来却星光闪耀。
一本旧书,连接一群人
这6年来,弃书库人气不减,甚至还在社交平台上成为了“城市打卡圣地”、旅拍目的地。“中兴路上宝藏旧书店”一度热搜不断,不少年轻人从城市另一端专程而来。
王米渝总会鼓励来拍照的年轻人在离开时选一本书。他希望店里的这些书不只是一个特别的拍照背景,而是能装点人们的灵魂。
这几年,他高兴地看到,来拍照的人少了,真正看书、找书的多了。
“我喜欢这里的味道,像小时候爷爷的书柜。”“00后”女孩张思倩边说边小心翻书,“我在书架缝里找到一本1985年的诗刊,感觉像穿越了。”
曾有一位姓刘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某部门主任,来重庆时天天往书店跑,淘了一大摞旧书,离开时还专门前来向王米渝告别,让老王甚是欣慰:“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也成了别人需要的人。”
在周末的午后,一群老读者会自发聚在书店角落,开起读书沙龙。没有主持,没有流程,有人朗读,有人点评,更多的是倾听和分享。
王米渝觉得,这才是书的意义,不是锁在柜子里,而是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
他还会将一部分书捐给山区的孩子,若遇读者经济困难,也常常直接赠送。曾有一名外地大学生,每次来都只看不买。有一次他看中一本外国文学大部头,王米渝看他喜欢,干脆直接相送。
王米渝说,希望大家多看书的同时,还能将手中闲置的书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有机会去接触书籍。
他的想法很简单:与其让书籍在豪华漂亮的柜子里落满尘灰,不如让它们在落满灰尘的地方熠熠发光。
几毛钱一斤的旧书蕴藏巨大能量
王米渝希望尽量让读者能看到更多的书。于是,在他店里,即使买了书也能退,他只收取少量租金,相当于租书。他用这种“笨拙”的方式把愿意看书的读者留下来。
在他看来,单单卖一本书,远远不如这本书被人认真读了有价值。
书越堆越多,王米渝也担心堆不下,但更怕书没人读。
在他眼中,书是有灵魂的。他不忍看到它们被烧毁、撕碎,更不愿看到它们被遗忘。所以日复一日守着这间小书店,也守着一份书香未散的信仰。
“一本旧书在废品收购站可能就几毛钱、几块钱一斤,但到了需要的人手上,里面的知识或许就有了巨大能量。”王米渝说完,又转身走进书堆,抽出一本缺页的老书,开始细细擦拭、修补。
重庆文理学院编导专业大三学生肖严和同学们用相机记录着王米渝的日常,准备做成毕业作品。在这群年轻人眼里,这位老人正在做着一件严肃又令人敬佩的事情。
与繁华一墙之隔,“弃书库”显得格外静默。它像一颗钉子,钉在解放碑的砖缝里,固执地不肯松动。但正是这份“钝感力”,让它以独特的姿态回应着城市的喧嚣。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弃书库”像是一道温柔的逆光,照见一位老人内心的柔软与坚持,也照亮了人们对纸墨温度的向往。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为:希望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书还在,人未老,这家二手书店的故事仍在继续。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张锦旗 视频编辑 李贵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