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水”共治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长江干流万州段连续4个月氨氮达I类水质标准背后的治江实践
2025-05-16 21:12
“长江干流万州段氨氮含量稳定保持在0.03毫克/升,已连续4个月达到Ⅰ类水质标准。”5月15日,看着新出炉的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监测报告,万州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向勇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1986年6月,原四川省万县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监测记录长江水质,当时长江干流万州段的氨氮含量为0.2毫克/升。”
▲2024年6月21日,万州区,桥桥相连,云起云涌。特约摄影 冉孟军
39 年时间,这个数字从0.2降到0.03,背后是万州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 "三水共治" 的漫长攻坚。
统筹“三水共治” 庄子河重焕清澈
初夏的万州区熊家镇庄子河畔,河水清澈见底,鱼群穿梭、水鸟嬉戏。住在河边的覃女士每天晚饭后都会和家人来散步:“现在水清岸绿,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她口中的“以前”,是这条河被称为“牛奶河”的日子——管网破损导致污水横流,河道里垃圾堆积,又黑又臭。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万州全面启动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护岸工程、增设绿化、截污和清淤、改造污水管网、增设化粪池……改造后的庄子河,终于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
长江在万州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达100平方公里,还有21条主要次级河流。
如何让这一江碧水成为发展的资源禀赋?万州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三水共治”,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一系列措施,掷地有声——
将393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纳入水质抽测清单,对33个重点监管排污口开展采样监测,并随机抽查15个其他排污口,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实施雨污分流,完成管网改造上百公里,工业污水全部达标排放;
消除水上污染,全面取缔餐饮船舶,过往船舶生活垃圾到港转运,常态化开展水面清漂保洁,确保江清岸洁;
整治农村黑臭水体26条,完成376个长江入河口排污整改;
10年累计铺设2060公里污水管网,建成92座污水处理厂
……
跨省协作治河 上下游拧成“一股绳”
磨刀溪,发源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部,流经湖北利川、万州,在云阳汇入长江。
作为长江南岸的一级支流,磨刀溪曾因沿岸居民随意丢弃垃圾、污水直排、河道乱挖乱采等导致水质逐年恶化。
磨刀溪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长江的水环境质量。
为此,万州、云阳、石柱三地签订了《磨刀溪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上下游区县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上游下游一起管”的共治机制:每月考核交界断面水质,比目标水质好的获奖励,差的要赔偿。
这个“奖好水、惩差水”的机制很快产生了效果:以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为基础,磨刀溪治理从各区县“自扫门前雪”变为“聚指成拳”,各区县对磨刀溪流域进行协同保护治理。如今,无论是在源头的石柱还是中游的万州,或是下游的云阳,磨刀溪碧水微澜,水岸相映,举目所望皆是风景。从监测数据上看,近年来,磨刀溪万州向家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确保了一溪清水流入长江。
去年6月1日,借鉴磨刀溪经验,万州开始全域试点次级河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数据显示,纳入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次级河流水质稳中向好。”万州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目的不是只为了资金补偿,而是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深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污,实现跨界河流从“各自管”变成了“一起管”,激活水污染防治的内生动力。
消落带变景观带 为长江生态廊道添新绿
初夏,长江边的陈家坝街道向坪社区,近几年陆续栽下的中山杉抽出嫩绿的新芽,迎风舒展,尽显生机与活力。
▲2024年5月28日,万州区南滨公园白鹭湾,长江消落带上种植的鲜花竞相绽放,前来赏景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通讯员 黄建桦 摄
自2002年起,中山杉便“入驻”万州,并于2009年开始移栽到江边消落区进行淹没浸泡试验。
随后依托绿化长江、国土绿化等林业生态修复工程,中山杉逐步在长江流经的新田镇、瀼渡镇、武陵镇、溪口乡、大周镇、燕山乡、黄柏乡、高峰街道和百安坝街道等地消落带上落地生根,面积达3200余亩,绿化库岸70余公里,为长江生态廊道增添了新绿。
每当水满平湖时,亭亭玉立的中山杉浸泡在水中,树叶随季相变化逐渐由绿变黄、变红,形成了红绿相间、色彩缤纷的“水上森林”景观带,为飞鸟栖息提供优良场所。水位消退时节,中山杉下裸露的江滩上很快会冒出绿草、开出鲜花。一丛丛一簇簇的格桑花、百日草,形成一片望不到边的花海。
立足于生态保护修复,是万州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和场镇集镇段大力推进消落带变景观带,他们以生态、安全、美观为目标,整治库岸、提升景观,让曾经的生态脆弱带变成风景线。
监测长江水质29年的向勇是长江水质变好的见证者。
“10年前取样,江边都是臭烘烘的黑泥和垃圾,现在两岸四季有花、常年见绿。”向勇记得,彼时的万州,与沿江很多地方一样,面临化工围江、黑臭水体等“生态赤字”,“对比39年前的数据,目前万州干流长江段不仅氨氮含量大幅下降,pH值保持稳定,溶解氧数值越来越高。”
如今向勇和同事们进行水质监测时,常看到各种飞鸟掠过船首,在江面划出优美涟漪。
目前,长江干流万州段已发现156种水鸟,消失30多年的“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也重现万州江畔。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的鱼类较禁捕之初增加47种,增幅达1倍以上,长江旗舰物种胭脂鱼、岩原鲤等正在回归,“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盛景正在重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