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湿地保护宣传周|梁平猎神村,废弃矿坑变生态景区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左黎韵 李雨恒

2024-11-11 19:35

▲2024年11月11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一处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像碧绿的翡翠镶嵌在群山间。记者 李雨恒 摄

11月11日,初冬的梁平竹山镇猎神村依旧绿意盎然,一处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像碧绿的翡翠镶嵌在群山间,行走其间,不时有飞鸟从身边越过。

“这都是生态治理后的结果,以前这里是一处矿坑深潭,严重酸性的水质伴随着重金属污染,使周边村民苦不堪言。”猎神村村支书陈宗寿说。

近年来,猎神村通过重塑湿地生态模式,打造了多功能的乡村湿地,探索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的深度融合,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

关停5座石膏矿 老矿区亟待转型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猎神村依托当地矿山、竹海资源,先后办起了石膏矿、白灰窑、煤矿、造纸厂等企业达50多家。红红火火的“石头经济”,让猎神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名列梁平各村前列。

然后,经济一时增长的背后,是以环境为代价。

在陈宗寿的记忆中,生态治理之前,整个猎神村到处灰蒙蒙一片,四周山石裸露,河流浑浊不堪,村民们栽种的桔子树,几年都结不上果。

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到底值不值?2017年,猎神村痛定思痛,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弃矿山经济,恢复绿水青山。

“矿山关了,我们上哪儿挣钱去?”采矿是猎神村的支柱产业,关停的消息一出,村民们瞬间炸开了锅,三五成群地跑到村委会讨说法。

“大部分村民都抱着质疑的态度,甚至有村民指着我的鼻子骂骂咧咧。”陈宗寿无奈地摇摇头。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定信念,“不改变就没有出路,我们要为子孙后代想一想。”在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猎神村先后关停了5座石膏矿,红极一时的矿山经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重塑矿坑生态 河流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

矿山关闭后,遗留下的矿坑如何修复,又成为猎神村面临的另一道难题。

矿山的过度开采,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废弃矿坑蓄有的山泉水浑浊不堪,山体四周长满了苔藓和杂草。

为了彻底解决矿区的水污染问题,梁平区相关部门多次前往猎神村实地调研,编制了多规合一的《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村规划》,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同时,梁平区林业部门利用山势、小溪、梯田、水塘,将原有石膏矿山塌陷区进行人工微调,实施以“一河一湖一槽一田”为纽带的乡村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2024年11月11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游客在湿地景区度假休闲。记者 李雨恒 摄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缓坡和矿山塌陷积水区进行人工微地形塑造,布局梯塘和沟渠,形成适宜更多不同动植物栖息的多功能生境。”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水域中栽种了香蒲、四叶萍、金鱼藻等十余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层层净化水中的杂质,原本浑浊的山泉经过生态沟渠的过滤处理,最终变得清澈见底。

短短几年时间,猎神村通过系统治理及生态修复,复垦土地5.4万平方米。如今,全村森林面积8000余亩,成片竹林近6000亩,绿化率达90%以上,河流水质从劣Ⅴ类变为Ⅱ类。昔日矿山集聚的猎神村逐步恢复了竹林、山势、小溪、梯田、水塘和谐共生的自然面貌。

▲2024年11月11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一处被封闭的矿洞。记者 李雨恒 摄

矿山变景区 村民享生态红利

靠着慢慢复原的绿水青山,猎神村坚持绿色发展的成果开始有了成效。

在村两委班子的鼓励下,村民艾文胜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自家农房拾掇出来,创办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农家乐,一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

遗留废弃的矿山厂房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21年,村里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其中一处废弃的石膏厂厂房,修建了矿山咖啡。开业不久就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聚会打卡,为猎神村引来一波流量。

“生态好,游客多,越来越美的猎神村让村民走上了生态旅游的新路子,我们也享受到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矿山咖啡业主关怀说。

据了解,目前,整个猎神村共有400多个民宿农家乐床位,可以满足高中低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

接下来,猎神村还将规范村民行为,实施散居村民污水三级处理等,让猎神村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相关新闻》〉》〉》

我市湿地保护率走在全国前列

每年11月第3周是“重庆湿地保护宣传周”。11月11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大力探索了“小微湿地+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的湿地创新治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湿地保护率走在全国前列。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为人类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源源不断提供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境内水系发达,因地势起伏形成许多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小型、微型湿地,占全市湿地总面积三分之一。

近年来,我市在大力保护湿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湿地利用方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小微湿地+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等模式。

譬如,城口县依托“巴山药谷”生态旅游景区,统筹打造了“小微湿地+生态旅游”,在小微湿地周边修建了景观步道和休憩亭阁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湿地与生态旅游项目联动的网红打卡点;开州王家湾突破湿地生态修复功能和技术手段单一的瓶颈,参考斯里兰卡梯级水塘系统,打造出立体复合型湿地生境和景观,成为“小微湿地+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多项湿地修复成果在国家层面和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梁平区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接下来,我市还将大力实施了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恢复等工程,切实增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周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