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将有全球标准!涪陵榨菜走向世界背后的故事
2024-09-12 13:31
“稳了!” 9月11日,涪陵榨菜集团技术创新研究院爆发出一片欢呼,科研人员经过连续多轮测试,初步确定榨菜制品不含有汞、镉等重金属。这足以驳回第一轮意见征集时,ISO成员国对榨菜国际标准中金属离子含量指标的质疑。
▲2024年8月21日拍摄的涪陵榨菜集团。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3个月前,由涪陵区政府发起的《榨菜(腌渍和压榨的蔬菜)-规格和测试方法》(ISO/NP 21566)在国际标准新提案投票中,获12名成员国全票通过并正式立项,进入各国征求意见阶段。
这是我市首个获批立项的食品及农产品领域国际标准,也意味着榨菜将拥有全球统一、明确的产品标准。
困难重重 他们决定放手一搏
“12票!”时隔3个多月,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副书记、榨菜国际标准专项工作组成员文何伟依然清晰记得这个数字。
“包括韩国、斯蒂兰卡、土耳其在内的12名成员国代表,全部投出了赞成票!”喜讯传来时,文何伟激动得热泪盈眶。
据了解,对企业而言,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不仅能提升行业地位,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作为酱腌菜行业的头部企业,涪陵榨菜集团享有较高的话语权,成为此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企业之一。
▲2024年8月21日,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工作人员在控制中心远程监控乌江榨菜1.6万吨智能化生产车间生产情况。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去年底,涪陵区首次将榨菜国际标准制定纳入政府规划,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市市场监管局大力指导下,成立了榨菜国际标准专项小组(以下简称专项组),联合企业、第三方研究机构开展提案起草、申报等前期筹备。
“一开始我就预感到整个过程不会太顺利。”从提出制定榨菜国际标准,到正式立项,虽然只有短短6个月,但文何伟的心情犹如过山车。
早在4年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便通过了由四川眉山牵头制定的泡菜行业国际标准,这让同属于酱腌菜类别的涪陵榨菜处境极为尴尬。
果然,专项组刚刚成立,就有不同的声音向他们涌来。
“如果不能证明可行性,榨菜国际标准连立项都难。”不少专家一针见血。在他们看来,制作泡菜与榨菜都同样需要腌制,而且四川泡菜的灵魂就是“万物皆可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很可能认为泡菜国际标准已经涵盖了榨菜。
“到底有没有必要再做一个榨菜国际标准?”甚至在专项组内部,也有不少这样的声音。
回忆起这艰难的“第一步”,文何伟感触万千,“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标准化’是出海的通行证。因为没有统一的榨菜标准,现在各国的准入条款五花八门,有的国家会将门槛设得很高,故意把我们卡在门外。”
尽管困难重重、质疑声不断,但大家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把“压榨”讲通透 获全票通过立项
榨菜加工属于食品及农产品领域,在此之前,涪陵乃至整个重庆都没有牵头制定过这类国际标准,无经验可循。
为扭转不利局面,今年一开年,专项组就马不停蹄奔赴四川眉山,考察学习泡菜国际标准制定的经验做法。
“我们前后去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文何伟翻开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标准立项流程、泡菜制作方法、营养成分信息等。
借鉴从四川淘来的经验,大家反复研讨学习,会同涪陵榨菜集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搜集研究重点国家技术法规,并对这一领域上千份的行业标准进行分析比对,试图找到突破口。
最终,大家决定把“压榨”这一核心工序单独挖出来,做成国际标准提案。
“涪陵榨菜文化传承近百年,新鲜青菜头除了用盐腌制外,还要经过反复压榨,排除其中的苦水,才能加工成菜。”文何伟说,压榨是榨菜独有的工序,如果能向评审团把这点说通,榨菜国际标准的立项就有希望了。
今年1月,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在涪陵举行,项目组邀请负责提案审议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技术委员会果蔬及其制品分委员会部分专家实地考察,深入走访了青菜头原料基地以及多家榨菜加工企业。鲜脆可口的榨菜产品让外国专家连赞“Good”。
此后,专项组又通过第三方机构,与委员会保持沟通交流,促使他们加深对榨菜文化的了解。根据前期整理的资料,涪陵榨菜集团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熬了两个通宵,把草案写完,又连夜翻译整理,提交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
今年6月,由涪陵区政府主导,涪陵榨菜集团参与的榨菜国际标准通过了新提案立项,且是全票通过,将涪陵榨菜标准推向了世界舞台。
▲2024年8月21日,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工人在乌江榨菜1.6万吨智能化生产车间计量包装区进行质检。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与各成员国博弈 拿下一场场“对决”
立项只是第一步,此后,分委会各成员国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层层讨论、答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标准其实是各国间的一次博弈。”专门负责榨菜国际标准起草的专家组成员,涪陵榨菜集团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君说,为了便于本国产品进入,或是对他国形成掣肘,一些国家和机构会在意见征求时故意提出刁钻的要求,左右标准的制定,“所幸大部分国家的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这些建议也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草案内容。”
据了解,此前国际上连对榨菜的翻译都没有统一。刘德君告诉记者,比如有的国家会用中文拼音作为榨菜的翻译,而有的国家则会把“榨菜”翻译成mustard tuber ,字面意思就是芥末的块茎,“这跟榨菜原料青菜头毫无关系,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翻译。”
早在递交提案时,刘德君和其他起草人便一致同意将拼音“Zha cai”作为翻译名称,并在标准适用范围中注明了“以青菜头为原料”,且将产品分类确定为“蔬菜制品”。
然而,在立项通过后的各国意见征集阶段,就有成员国代表质疑——标准在原料范围上不应该只局限于青菜头,他们国家的萝卜干也应该纳进来。“这样的话,再用拼音‘Zha Cai’作翻译名称,就显得不太合适。”刘德君说。
更棘手的是,美国的代表提出,要将榨菜分类划入“罐头制品”。但罐头制品要求的PH值很低,如果按罐头制品的标准生产,榨菜就会变得很酸。
像这样的意见反馈,国内专家组收到了100多条,覆盖了标准范围、产品指标、技术条款等,有的成员国代表一次性会发来十几条建议,让人应接不暇。
专家们对每一条建议逐一解释回复,有时一整天都泡在资料堆里,从过往的案例、文档中搜集证据,与成员国代表展开周旋。“对于中肯的建议,我们会及时采纳,并相应调整标准内容;但对于一些故意设置的壁垒,则会找出其中的漏洞,从技术角度去说服对方。”刘德君说。
为了避免文字上的歧义,他们起草提案时就特别谨慎,甚至会死抠一个单词、语态的用法。譬如,专家组曾将榨菜制作中的压榨流程,翻译成“Press”,在终稿审议时却改成了“Squeeze”。
“虽然两者都有挤压的意思,但‘press’是从上往下压,‘squeeze’则强调挤压的力量来自四面八方。而榨菜的传统做法就是用压豆腐的木箱子四面挤压青菜头,榨出其中的苦水,显然 ‘Squeeze’ 更加贴切。”刘德君解释。
再如,之前有成员国质疑标准中的金属离子含量指标,专家组成员反复多次测试后,初步确定榨菜制品不含有汞、镉等重金属,驳回了这一意见。
收集意见建议、反馈、解释,再反馈、再解释……通过立项以来,这成了专项组成员工作日常。
“这些都是在为最终的大会投票做准备。”刘德君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部标准从立项到发布要经过2—3年的时间,届时,只要2/3以上的成员国投出赞成票,涪陵榨菜国际标准就能正式颁发生效。
相关新闻》〉》〉》
涪陵推动“标准化+”完善政府与市场并重的标准体系
9月11日,记者从涪陵区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来,涪陵区围绕市政府《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标准化+”行动,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
作为我市的制造业大区,涪陵拥有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清洁能源、榨菜等优势产业。近年来,该区持续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推进新一轮标准升级,先后指导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取得“标准创新型企业(初级)”,帮助重庆渝和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申请到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
比如在此次争取榨菜国际标准立项之前,涪陵榨菜集团已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行业标准,并制定各类企业技术标准528项,不少标准横跨一二三产业,带动了榨菜全产业链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位于涪陵高新区的首键药包,是一家集药用瓶盖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他们参与了2025年版《中国药典》新增收入的《铝塑组合盖》和《铝盖通则》两大药包材标准的制定。
“新标准对包材的质量、环保性能等都作了进一步规定,受此启发,我们推出了口服液瓶用易刺铝盖、铝塑组合盖等产品。现在,消费者撕开瓶盖后,不再需要插入吸管就能直接饮用,不仅方便,而且还更环保。”首键药包负责人唐显锋介绍。
涪陵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大与技术机构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标准制定的规则和要求,为建设“质量强市”贡献涪陵力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