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看成都人如何绿色出行
2024-07-19 19:40
记者今日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悉,2023年成都市绿色交通运行特征研究报告已于近日正式发布。
据介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2019年起开始编制《成都市绿色交通运行特征研究报告》,五年来持续关注成都市交通运行发展态势,助力成都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告研究对象重点针对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共享(电)单车骑行三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展开追踪研究,为保障研究系统性,在机动化研究领域补充小汽车出行(含出租/网约车);在交通出行结构方面,重点研究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5+1”区域研究范围包含: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12+2”区域研究范围包含: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
1.全日出行特征
出行总量:增长至1939万人次
2023年,成都“12+2”区域范围内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小汽车(含出租/网约车)、共享单车)达1939万人次/日。2021年至2023年3年间出行总量持续增长,2023年较2022年上升约8.4%。
▲2021-2022年出行总量与常住人口变化图
出行分布:城市出行活力增加,跨区出行量超680万人次
2023年跨区出行量超680万人次/日,跨区出行联系更为紧密。2021年至2023年跨区出行总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22年有小幅波动,2023年跨区出行量较2022年增长15%,为三年来最高。跨区出行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双流区—武侯区、龙泉驿区—高新南区、郫都区—金牛区等重点联系地区。
▲2021-2023年“12+2”范围出行联系情况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回升至53%
2023年“12+2”范围内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达53%,较2022年上升2个百分点。
3年间,“5+1”范围公共交通水平占机动化比例也呈现先减后增的回暖趋势。且由于“5+1”范围内公共交通辐射范围及服务水平较高,其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高于“12+2”区域。
▲2021-2023年“12+2”区域各方式出行量及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变化
出行距离与时间: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绿色交通出行时间距离持续增长
2023年“12+2”范围内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共享单车三种交通方式的出行距离分别为11.4公里、4.5公里、1.4公里,出行时间分别为32.2分钟、23.4分钟、13分钟。
随着城市不断拓展延伸,2019年至2023年5年间“12+2”及“5+1”区域范围内轨道交通出行距离分别增长8.4%及7.8%、常规公交出行距离分别增长21.0%及18.3% 、共享单车出行距离分别增长13.5%及10.3%。随着出行距离扩大,三种方式的出行时间也呈现增长趋势。
▲2019-2023年各方式出行距离变化图
出行距离与时间:轨道交通服务5公里以上中长距离出行,常规公交与共享单车骑行支撑短距离出行
2023年各距离出行分布中,轨道交通主要以中长距离出行为主,其5公里以上出行占比达78%;常规公交主要服务中短距离出行,5公里以下出行占比达69%;共享单车骑行以短距离出行为主,2公里以下出行占比达83%。
▲2023年各方式出行距离分布
系统协同特征:三网融合持续紧密,进一步拓展轨道服务范围
2023年“12+2”范围内共享单车与轨道交通间接驳换乘出行量达100万人次/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间接驳换乘出行量达15万人次/日。3年来“12+2”及“5+1”区域范围内共享单车与轨道交通间接驳换乘出行量持续提升,2023年较2021年提升25%;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间接驳换乘出行量相对稳定,主要服务于外围轨道站点接驳。
▲2021-2023年“12+2”及“5+1”范围三网协同出行量变化
2.出行方式特征
轨道交通:轨道客流稳定增长至597万乘次,出行效率持续提升
2023年轨道交通日均出行总量达597万乘次,最高日客流量达778万乘次。2019年—2023年5年间,轨道交通客流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较2019年客流提升超50%。其中2020年及2022年底两次新线路的开通,促进轨道交通客流大幅提升。随着19号线线路开通,2023年全网轨道站点800米建成区覆盖率提升至33%,较2021年提升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2019-2023年轨道交通出行总量变化
常规公交:公交客流回升至379万乘次,为3年来最高
2023年常规公交日均客流为379万乘次,较2022年增长近10%。随着公交服务人群的全面恢复,其中老年人用户及其出行乘次增幅显著,分别较2022年增长近75%、103%。
▲2021-2023年常规公交出行总量变化
共享单车:“灵活性”与“半私人化”优势
2023年骑行日均总量达244.3万人次。2019年至2023年,共享单车骑行总体呈增长趋势。
5年间,骑行接驳占骑行出行总量比例及出行量逐年提升,2023年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量达100万人次/日,占共享单车骑行总量53%,接驳距离达1.1公里。骑行接驳总量和接驳距离分别较2021年增长25%、4%,范围不断拓展。
▲2019-2023年共享单车出行总量变化
共享电单车:共享电单车在外围组团承担与公共交通接驳及短途代步作用,作用与共享单车相似
共享电单车平均出行距离为1.7公里,出行服务范围较共享单车有所扩大。共享电单车接驳骑行量占总出行量的43%,其在外围组团主要服务于轨道、公交接驳以及实现短途代步等功能。
小汽车:私家车出行量持续提升,道路拥堵略有加剧
2023年小汽车日均出行总量达1189.9万人次。2021年至2023年,小汽车出行总量持续增长,其中私家车出行量增幅显著,较2021年增长近18%。
3年间,出租/网约车出行量快速增长后于2022年趋于稳定,2023年出行增量主要集中于“7+1”区域,该区域出租/网约车出行量较2022年增长19%。2023年出租车、网约车整体平均出行距离8.3公里,出行时间20.3分钟,受道路拥堵影响,出行效率较2022年略有下降。
▲2021-2023年私家车出行量变化情况(万人次/日)
3.场景特征
(1)通勤出行场景
总体特征:机动化总量持续提升,其中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骑行向机动化出行转移
2023年成都市“12+2”范围内通勤时段机动化出行量增长50万乘次,较2022年有大幅增长,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虽有小幅回落,但近五年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居民通勤出行机动化出行量(万乘次)
2023年共享单车通勤纯骑行量为16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水平。2022年,达到22.4万人次,为近五年最高。
▲共享单车纯骑行(万人次)
出行特征:轨道支撑长距离通勤,公交和骑行通勤时间有所增加
2023年轨道通勤距离逐渐增长至11.9公里,8公里以上出行主要以轨道为主,支撑着长距离跨区的快速通勤。公交和共享单车骑行的出行距离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在通勤时间上都有所增加,整体通勤效率有小幅下降。
▲“12+2”区域通勤各方式占比
(2)消费出行场景
总体特征:消费空间“多元化”推动出行总量上涨
2023年,成都“12+2”范围内日均消费出行总量约为781.5万人次/天,较2022年上涨18.5%。究其主要原因是2023年承载消费需求聚集的空间类型更加多样化,包含城市街巷空间、城市公园、田园综合体、绿道空间、川西林盘、各种重要场馆空间等。
▲2022-2023年“12+2”区域消费出行空间分布情况
出行特征:乡村和生态消费空间公共交通可达性不足,小汽车出行总量占整体出行总量的比例略有上涨
2023年,成都“12+2”区域消费出行中,小汽车出行占比约为37.8%,较2022年上涨1个百分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占比整体变化幅度较小。
▲2022“12+2”城区消费者出行结构图
情绪分析:“交通可达性”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和,“停车难、拥堵混杂”仍是引起消费者负面情绪的头号难题
根据市外游客来蓉消费评论数据分析显示,在出行领域,“重要枢纽与城市消费空间转换时间过长”是市外游客普遍抱怨的关注点。同时,根据“可达性模型”分析显示,成都“12+2”区域内存在部分热门消费空间与重要机场、高铁站等联系时效超过1小时。
▲成都主要消费空间枢纽可达性情况
(3)公园出行场景
总体特征:多元公园持续上新,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促进出行量大幅上涨
2023年,成都新建各类公园10余个,同时提升改造老公园20余个,且成都“12+2”城区范围内各类公园的消费功能持续多样发展,公园业态混合度较2022年上升7个百分点,为承载城市居民更多“耍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公园的数量增加加上“耍法”的多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公园出行总量的大幅上涨,2023年成都“12+2”范围内日均公园出行总量约为257.2万人次/天,较2022年上涨17.5%。
▲2023年公园游憩出行需求分布情况
出行距离:城市公园的平均出行范围有所下降,家门口公园就近出行成为首选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显现,2023年成都“12+2”区域范围内城市公园数量持续上涨,更多类型、更多规模的公园建成大幅度方便了居民游憩出行需求。根据公园平均出行距离分析显示,2023年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表明更多游客更愿意选择距离家门口更近的公园。
▲成都“12+2”区域公园出行距离分布图
发展挑战:公交可达性略有提升,但部分公园仍不足
与2022年相比,2023年成都“12+2”区域范围内城市公园“45分钟公共交通可达性”略有改善。城市公园“45分钟公共交通可达面积”占“12+2城区整体面积”比例由48.6%上升至50.2%。此外,绿色交通出行占比上涨约4.8个百分点。
▲成都中心城区范围内公园“45分钟公共交通”覆盖率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