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一份递给世界的“农产品礼单”
2025-04-23 11:41
云阳地质公园以山水为媒,向世界递出一张特色农产“金名片”。
“天生云阳”区域品牌旗下近400款生态产品正撬动千亿产业链;20万面业大军撑起全国70%鲜面市场,三峡阳菊香飘海外;云阳赤橙“变身”10亿级地标产业;巴阳枇杷万亩果园孕育3亿元“甜蜜经济”。这座三峡库区腹心的千年古城,正在书写“
云阳面
“超过20万云阳人‘挑’起全国70%以上鲜面市场,实现年产值逾700亿元!”在去年10月召开的“扛起新使命,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云阳专场)上,这组亮眼的数据令人振奋。
巴善食、蜀善烹、云善面。云阳因盐而兴,文脉悠长,产业兴旺,其面食融合千年盐文化和北方面食技艺,传承发展,独具特色,成为云阳人的记忆和骄傲,也成为云阳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符号。
据统计,云阳常年在外人员达45万,云阳人开办的面坊面店已有7万余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遍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城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每年创造产值超700亿元,已经形成了一条从面粉到面食,面食带美食的上下游协同产业链。
2024年12月初,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云阳“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称号。面业已成为云阳从业人数最多、产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根面,串起两个云阳县;一碗面,唤起美食千千万;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未来,云阳将持续做靓云阳面工“全国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做响“云阳面”“董老肆包面”“云阳羊脚脚”“云安羊杂”等地标美食品牌;围绕“面食带美食”产业需求链、价值链、产业链、传播链“四个一”顶层设计,推动“面食+农业”“面食+工业”“面食+商旅”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千亿价值;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国内国外齐头并进的销售网络,促进国际贸易拓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从组织、金融、人才等层面为面食产业发展做好“面食服务员”,真正让面食从业者感受到尊严,体会到快乐,升腾起荣光。
三峡阳菊
今年2月,红狮镇芸山农业加工厂门前,一辆满载三峡阳菊的集装箱运输车缓缓启动。车辆行驶时,微风裹挟着丝丝菊香,飘散在空气中。这是三峡阳菊今年首次跨越海峡销往宝岛台湾。
云阳阳菊花型完整饱满,香气芬芳清幽,泡煮后回味甘醇。它富含17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等功效,是夏日里提神醒脑、补水解燥的上好饮品。
2019年,三峡阳菊抢抓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机遇,成功打通国际陆海贸易通道,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企业负责人杨雪梅介绍,自2024年起,三峡阳菊内贸转外贸的体量逐年增加,并在国际贸易中凭借产品的标准化和高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这不仅提升了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我们从 2014 年就开始陆续出口,这些年出口的市场涵盖了东南亚、北美、欧洲,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都是从内贸转外贸发展起来的。”杨雪梅说。
三峡阳菊,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三峡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如今,三峡阳菊已成功打造出四大系列产品,包括中药原料、菊花饮品、以菊花饼为代表的快消品以及菊花用品。其年加工三峡阳菊干花超过2000吨,并且先后斩获中国、欧盟、美国和日本有机食品认证,还获得中国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及美国FDA认证,产品畅销北美、新加坡、韩国等地。
云阳赤橙
在今年1月的北京,云阳系列特色农产品展示推介会上,云阳赤橙以其如红宝石般艳丽的果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清甜多汁的口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这场“橙”意满满的推介活动,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来自云阳的甜蜜风味,更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了云阳柑橘类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助力云阳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
作为云阳县精心培育的红肉脐橙品种,云阳赤橙自20多年前落户云阳以来,已迅速发展到全县19个乡镇,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成为全市红肉脐橙的第一大产区。红肉脐橙不仅是云阳建设山地农业优品区的得力助手,更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云阳柑橘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云阳红橘就已作为皇家贡品闻名遐迩。汉代设橘官管理,南宋建“橘官堂”,民国县志亦有记载,云阳柑橘产业不断壮大。如今,云阳已成为重庆市柑橘产业的核心区县,拥有纽荷尔脐橙、红肉脐橙、伦晚脐橙三大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产量约37万吨,综合产值超过35亿元。
近年来,云阳充分利用“三峡柑橘”“天生云阳”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全力打造“云阳红橙”品牌。连续多年举办云阳红橙交易大会等活动,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连续多年入选“市场欢迎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巴阳枇杷
眼下正是枇杷春季管护的关键时期,在巴阳镇的“江上枇杷源”,当地村民抢抓黄金时间对枇杷进行管护,园内一派忙碌景象。
走进“江上枇杷源”,成片的枇杷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展现出勃勃生机。村民们手法熟练地给枇杷疏果、套袋,每一颗枇杷都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期盼。
枇杷是巴阳镇传统的种植产业,家家户户都种有枇杷树,现主要品种有“大五星”“解放钟”“华北1号”“贵妃”等10余个品种。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充裕的阳光、独特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以及科学的栽培方式,赋予了巴阳枇杷肉嫩多汁、酸甜可口的独特标签。
据悉,巴阳镇枇杷种植面积1.2万亩,枇杷生产的标准化率基本达到了100%。去年全镇枇杷总产量在1.5万吨以上,总产值突破3亿元。
作为“枇杷之乡”,巴阳镇已连续举办了17届枇杷节。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果旅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以果兴旅、以旅促果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枇杷节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将旅游体验融入枇杷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果旅经济链,实现了枇杷采摘、枇杷经理人、枇杷制品、枇杷养生宴的一体化增收。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这片被长江滋养、被群山环抱的沃土,正以一份丰饶的“农产品礼单”向世界递出名片。这里不仅是地质奇观的博物馆,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以产业为笔、以生态为墨,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未来,云阳将继续以开放之姿,让“天生云阳”的品牌跨越山海,让世界品味三峡库区的独特风味,见证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