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工深度|重庆工会用“十件实事”,撬动职工幸福与社会治理双跃升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25 17:00

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山水之城,一场以职工为中心的服务实践正如春潮涌动。

重庆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各级工会以“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为宗旨,锚定“新时代工会工作市域标杆”目标,全面落实全国总工会“559”部署,稳步推进“五大行动”、重点办好“十件实事”。

从暖“新”驿站到数字工会,从技能“快车道”到四季帮扶,重庆工会以“十件实事”为支点,撬动职工幸福指数与社会治理效能的双重跃升,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凝聚起百万职工的磅礴力量。

强基铸魂:打造信念坚定爱岗敬业职工队伍

清晨的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外卖员小李将电动车停靠在暖“新”驿站门口,熟练地接满热水、给手机充上电。这座占地仅30平方米的小站,已成为周边3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充电桩”“服务站”——既为设备蓄能,更为心灵取暖。

这样的场景,是重庆工会“强基工程”的生动缩影。

针对新就业群体“散如满天星”的特点,重庆工会以“组织覆盖+服务下沉”破题:渝中区创新“一公里服务圈”,建成30个暖“新”驿站;巫山县将法律宣讲、免费体检等“服务礼包”送进企业社区,带动近5000名新业态劳动者“主动入会”;2024年全市新建基层工会组织517个,吸纳新业态劳动者和农民工18.75万人入会,让“找组织”变成“在身边”。

“我们不仅要建会,更要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度。”重庆市总工会负责人介绍,当前重庆工会系统聚焦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新就业形态领域,出台《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15条措施》,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重在筑牢强基,强筋强体聚合力。

强基更要铸魂!为助力重庆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新时代职工队伍。重庆创新打造“重庆工人红岩大思政课”体系,培育“渝工红岩思政”育人铸魂品牌。3月26日,来自全市的600余名劳模工匠、产业工人、青年职工代表参加了首届“重庆工人红岩大思政课”启动仪式。

为让思政教育既有“党味”更接“地气”,市总工会还将结合新时代职工特点,通过打造“理响青工”宣教品牌、创建AI讲师、开发“思政+文创”IP、发动职工创作文艺作品等举措,让思政教育“可听、可看、可感、可传”。

为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市总工会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选树全国和重庆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最美产业工人”等先进典型566个,劳模们爱岗敬业、拼搏进取的故事,在广大职工中形成同频共振的精神力量。并推动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23个,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总工会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大力开展“劳模工匠、优秀思政教师进千校万企”活动,组成以重庆市“百名劳模服务团”成员、“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宣讲队员、优秀思政教师为主体的宣讲队伍。目前,该活动已开展980场次,覆盖职工群众和青年学生超30万人。

此外,重庆市总工会还建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专题开展“书记讲产改”活动。先后举办“最美产业工人”,第二、三届职工运动会、职工文艺展演赛等特色活动,还联合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开展三峡库区慰问演出,努力提升职工文化获得感。

匠心铸梦:为“重庆制造”锻造硬核脊梁

在巫山县脆李种植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练兵”如火如荼。川渝职工电商直播数字技能大赛中,农民主播们以手机为“新农具”,带动脆李销售5.7万余单、创收600余万元。

这是重庆工会“创新工程”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重庆市总工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实走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面对“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技能人才需求,重庆工会打出“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组合拳:全国首个由工会牵头的产教联盟——重庆市电力行业产教融合联盟累计培训职工2万余人次,9400人获职业技能证书;重庆交通工匠学院创新“数字基地+技能大师”模式,打造20余个特色培训项目,为13家大型企业提供高质量培训,助力节约人力成本3000余万元。

为凝聚“工”力量,激发新动能。市总工会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中心工作,主办、承办、联办、协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中欧班列(重庆)技能竞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系列劳动和技能竞赛等36场,动员开展“四技五小两比”等活动5500余场,参与职工超240万人;组织2.7万名班组长参加“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一次次劳动和技能竞赛汇聚匠心火苗,带动一大批产业工人追光逐梦、建功立业。

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市总工会还构建职工创新全周期服务机制,提出了未来目标任务。到2025年底,职工创新全周期服务机制基本形成,“渝工创新”数字化平台正式运行,每万名职工“五小”创新成果拥有量达30件,支持职工技术攻关创新项目200项;到2027年底,职工创新全周期服务机制迭代升级,“渝工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多跨协同,每万名职工“五小”创新成果拥有量达40件,支持职工技术攻关创新项目400项。

目标已定,搭建好产业工人“成长阶梯”是关键。重庆市总工会实施产业工人继续教育项目,鼓励更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开设劳模和工匠人才班、高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班等;举办劳模工匠创新培训营,持续深化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境外培训和国际交流活动;打造全国产业工人智能化技能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等社会公益阵地作用,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普惠制、普及性技能培训服务……一系列举措持续显效,推动产业工人成才之路越走越宽。

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渝工创新工作已完成评选“五小”项目600项。持续提升现有10所重庆工匠学院办学水平,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增品牌专业59个,与产业对接率达90%以上,全年市级各工匠学院、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共培训企业员工50余万名。

幸福构建“娘家人”服务

“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工会的关怀就像重庆的火锅——暖心又够味!”外卖配送员张师傅接过“工会爱新餐”补贴券时笑言。这仅是“暖心工程”的片段之一。

在重庆工会的服务版图上,温暖从来不是抽象概念。重庆市总工会不断健全服务职工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围绕“普惠+常态、特色+精准”下功夫,持续为职工幸福“加码”。

在2024年,重庆工会以“四季歌”编织服务网络。开展的川渝就业服务季、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职工之家线上直播带岗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送岗79.3万个,签订就业意向19.9万人次;夏送清凉,全市工会投入9177.6万元,慰问一线职工107万人次;金秋助学帮扶困难学子574名,发放帮扶资金320.6万元;冬送温暖,筹措资金物资1.1亿元,惠及27万职工。更构建起“普惠+精准”服务体系——仅2024年,职工互助保障覆盖166万余人,互助金申领5万人次;慰问救助3300余人。

为进一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市总工会在全市范围内对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千百十”职工健康服务计划和“双百”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617名职工健康导师师资库,选树关爱职工优秀单位42个,打造职工心理服务样本20个。评选百优职工健康食堂200家、百佳职工健身驿站200个,举办百优职工健康食堂厨艺技能竞赛。

在渝工安康方面,全市开展网上“安康杯”竞赛,吸引近400万职工参赛;开展支持企业提升劳动保护条件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五年行动,支持51家企业投入4900万元提升劳动保护条件。命名重庆市职工安全文化建设试点单位20家,带动超过100家企业参与职工安全文化建设。

渝工爱渝方面,带头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消费,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吸引全市51万名职工参加,推动工会经费消费4.5亿元。

渝工之家方面,成立重庆工运史和劳模风采展陈工作专班,开展工运史料搜集,实地勘探选址。指导建设高质量职工之家27家、职工小家22家。

此外,为让服务更便捷,重庆工会开发了“渝工娘家人”应用,让“指尖入会”变成现实。近年来,随着应用迭代升级,“渝工娘家人”贯通了41个区县,已形成5000个注册用户、3.3万人次的线上互动,构建起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矩阵。

星火暖城:构建职工服务与社会协同新生态

充电设备,热饭器具、纯净水、蚁巢书屋,法律知识角……走进九龙坡区红蚂蚁爱心驿站,应有尽有的设施,满足职工多元化需要。

永川高新区港桥产业园的惠工驿站,这里能洗澡洗衣、上网、读书、休息,功能很齐全,已成为广大司乘人员、产业工人、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送餐员等劳动者的温暖港湾。

这些温暖场景,正是重庆工会“职工之家”建设遍地开花的缩影。从国企的“五型之家”到医院的“七小九有”,从人才市场的流动之家到项目工地的临时小家,236个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295个市级模范职工之家,照亮职工归属之路。

服务的深度在阵地延伸中不断拓展。5523个“工会驿站”不仅配备饮水机、医药箱,还设置技能培训角、法律咨询台;56个职工之家示范单位创新“共享空间”模式,让不同企业职工共享阅读室、健身区。

与此同时,重庆工会还创新工会基层综合治理参与方式,彰显基层治理的“工会智慧”。比如,沙坪坝区启动骑手友好街区建设,针对新就业群体,重点解决他们停车难、休息难、进小区难等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目前,全区共建有756个骑手友好小区,215个暖“新”驿站,30个暖“新”食堂。

巴南区依托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阵地组建“先锋骑士”志愿服务队,并将综合素质好的“先锋骑士”择优选聘为社区兼职网格员,参与到社区民意收集、风险隐患发现、突发事件报告、反诈刷单宣传员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

此外,市总工会持续健全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12345”工作体系,迭代升级12351服务职工热线,扎实抓好“三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收集研判机制,依托劳动争议化解五方联动机制办理调解案件3158件、调解成功2858件,“三员”队伍壮大至1.18万人。

把“委员建言”转化为“承办之事”。重庆市总工会主动参与劳动领域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率先建成“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群众性劳动争议化解“五方联动机制”,构建起具有重庆特色、符合工作规律、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2024年重庆两会期间,市政协总工会界别提出的《关于深化“五方联动机制”建设谱写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劳动篇的建议》被确定为市政协当年重点提案。市总工会是该提案的主办单位,会同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人社局、市司法局4家协办单位,全力将“委员建言”转化为“承办之事”。

此外,市总工会将12351政协委员工作室与“12351”职工维权服务热线紧密结合、联动建设。宣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收集职工就业诉求,探求解决职工群众就业再就业难题有效路径。真正做到“既要当好民意‘收集器’,更要做好问题‘处理器’”。 

未来图景:回望百年再启新征程

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2024年,重庆工会用“十件实事”交出了无愧时代的答卷:2500个新建工会组织、100万新增会员的数字,丈量着组织建设的广度;50场重大工程劳动竞赛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3000个“五小”创新项目,新建市级以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50家,标注着服务大局的高度;100万人次关爱帮扶、2000个渝工港湾的建设,诠释着民生温度。

产业工人技能学历双提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措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劳动和技能竞赛等工作得到市委和全国总工会领导肯定性批示24次。

2025年,重庆市总工会制定下新目标,制定了“34510”新蓝图,旨在通过推进三项重点改革、筹办三件大事、深化五大行动和继续落实十项实事,为工会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从两江四岸到三峡库区,从制造车间到直播基地,重庆工会以“十件实事”为笔,在巴渝大地书写着“职工至上”的时代答卷。当暖“新”驿站的灯光照亮深夜归途,当技能大赛的号角激荡奋进豪情,当云端服务的便捷温暖千家万户,这座城市正唱响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雄浑歌声,让巴渝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闪耀着劳动的光辉,让每一位职工都能在奋斗中收获幸福与尊严!

编辑: 唐国利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