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成活率如何炼成?秀山小山村与千里之外的“茶香突围战”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24 09:20

在渝东南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的千亩茶园绿意盎然,茶香沁人。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茶园,曾是一片贫瘠的荒坡。从“种啥啥不行”到茶树成活率高达95%,民族村用一场跨越千里的“茶香突围战”,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初遇:慧眼识“宝地” 开启协作新篇

民族村位于武陵山区,海拔在600米至700米之间,境内最高峰(猴子山)海拔700米,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呈酸性,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这里的发展一直滞后。直到两年前,东西部协作的春风拂来,浙江茶企负责人翁建春一行人踏入了民族村。这位在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商人,目光敏锐而深邃,常年与茶叶打交道,一眼便看中了这里的潜力。“第一次来到民族村,看到这片山水,我就知道,这里能种出好茶。”翁建春回忆道。

彼时,民族村党总支书记何树梅正为村里的发展愁眉不展。这位土生土长的苗家大姐,古铜色的皮肤上刻满岁月痕迹,眼神里却透着坚韧与执着。她一心想为村民们找到一条致富路,可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当与翁建春相遇时,两人一拍即合。何树梅紧紧握住翁建春的手说:“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啥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就这样,一场跨越千里的合作,在两人坚定的目光中拉开了序幕。

破局:党建引领攻坚汗水浇灌希望

合作刚开始,重重困难便扑面而来。村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对茶树种植技术一无所知,土地流转工作更是举步维艰。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蹲在自家田埂上,眉头紧锁:“这茶树能行吗?万一种不好,全家的口粮可咋办?”

关键时刻,何树梅带领着村里的党员们站了出来。他们成立了“护茶先锋队”,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咱们这儿的条件不比安吉差,只要跟着学技术,肯定能行!”民族村党总支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引入浙江茶企共建标准化茶园。

为了学习茶树种植技术,先锋队成员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请教了无数次专家,终于找到了适合本地土壤的改良配方。看着曾经的荒坡上,一株株嫩绿的茶苗破土而出,仅两年间,千亩荒山变茶园,茶树成活率达95%以上,曾经的闲置土地化作“绿色银行”。何树梅和队员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蝶变:科技赋能产业茶香飘向全国

茶园建成后,如何提升茶叶品质、打开销售市场?浙江茶企再次带来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梅江镇依托国家扶贫政策,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1000平方米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房,引入自动化加工线,实现鲜叶当日采摘、当日加工,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茶叶品质。

依托浙江茶商成熟的市场渠道,民族村的茶叶走出大山,销往沿海地区。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茶,如今走进了千家万户。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务工、合作社分红,300余户村民实现“三金收入”,村集体年收入增收近10万元。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来。

“以前村里穷,留不住人,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民吴大姐的话语,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这场跨越千里的“茶香突围战”,不仅让茶树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更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民族村开花结果。

(秀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华通讯员谭智波

来源: 翠翠秀山客户端  
编辑: 吴志杰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