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首个!嘉原小学图书馆周末对外开放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21 10:53

“哇,好漂亮的图书馆!”4月19日,两江新区嘉原小学的绿野仙踪图书馆大门敞开,吸引了不少周边家长和小朋友前来阅读体验。这是两江新区首个对外开放的小学图书馆,即日起,嘉原小学每周六上午免费对外开放,推动校园资源社会共享,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充电站”。

▲嘉原小学绿野仙踪图书馆。 

“家门口”的小学图书馆对外开放

走进嘉原小学绿野仙踪图书馆,仿佛踏入童话世界:黄砖路、翡翠城、热气球、魔法师奥兹、小女孩多萝西……学校将《绿野仙踪》的元素搬入图书馆,每一处都充满童真。

当日上午9点半,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图书馆。馆内,色彩斑斓的书架上图书整齐摆放,家长与孩子或席地而坐专注阅读,或在老师引导下参与亲子共读活动,现场书香氤氲,暖意融融。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位前来阅读的小朋友都将得到一张读书卡,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引导下,从书架取下书籍后,将读书卡放在书架上,阅读完毕后又将图书归还原处,取回读书卡进行下一本图书的借阅,现场秩序井然。

“我们家就在附近,能带孩子到小学图书馆来看书是很棒的体验。”家住御景湖山的程洋得知嘉原小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立马报名预约,带着5岁儿子一起前来亲子阅读,“今后每周六,我都打算带儿子来一起看书,拓宽眼界。”

▲亲子阅读。

据了解,自4月19日起,每周六上午(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嘉原小学图书馆免费面向居民开放。为保障图书馆的有序运行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嘉原小学采取线上预约制,成功预约的市民凭有效身份证件有序入场,享受免费停车、亲子阅读指导等贴心服务。

打造“CTP”阅读新生态文化惠民

“我们前期对周边居民、幼儿园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听取了老百姓的建议。”嘉原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傅荣华说,将学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推动校园资源社会共享,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践行文化惠民承诺。

据傅荣华介绍,截至目前,绿野仙踪图书馆共有入库图书约21170册,涵盖童话、文学、科普、艺术等领域,充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需求。其中,有学校采购图书,也有家长、企业等捐赠图书。

▲嘉原小学阅读节。

记者了解到,嘉原小学致力打造“生态五场”,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渗透,生态融合。其中,“书香四溢”的阅读场旨在培养悦读者。

比如,依托图书馆,设计了“奥兹魔力阅读课程”,推动建立一个时代化、系统化、序列化、儿童化、科学化的校园“立体阅读课程”体系;每年四月,嘉原小学举办阅读节,开展奥兹大巡游;打造“嘉原故事家”,征集会讲故事的爸爸妈妈进行培训,开展“家长进校园讲故事”活动;根据学生在校和在家阅读情况,评选“阅读之星”“书香家庭”……2024年,嘉园小学先后获评“两江新区书香校园”“重庆市中小学书香校园”。

据悉,自2023年建校以来,嘉原小学依托“物和养成 启慧立人”的办学理念,创新打造“CTP”阅读新生态,联动儿童(Children)、教师(Teacher)、家长(Parent)三方力量,结合数字校园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新场景。此次开设“图书馆开放日”,正是对“CTP”阅读模式的实践。“ 希望联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生态阅读圈。”傅荣华说。

嘉原小学图书馆开放日预约须知

一、参与对象

热爱阅读的成人和儿童(限120人)。

二、预约方式

即日起关注“重庆两江新区嘉原小学校”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

三、入馆流程

1.请出示预约信息及有效证件,配合工作人员登记。2.按照图书馆指引有序借阅。

四、注意事项

1.图书馆开放时间为 周六9:30-11:30 (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2.进入图书馆请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3.未成年人全程需要监护人照管,注意安全。

4.书籍仅在馆内阅读,不外借。

5.成功预约并驾车前来的读者,可凭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入场免费停车。

来源: 两江新区官网  
编辑: 宋若冰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