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非遗风采|康氏皮蛋传统制作技艺:岁月流“金” 妙手生“花”
2025-04-18 21:33

又是人间四月天,涪江之畔的渭沱镇七星村万物葳蕤、生机盎然,在一望无际的碧绿之中,那一片金灿灿的黄花风铃木格外夺目,千千万万明黄花朵簇拥在枝头,在暮春时节铺陈出浩荡的春意。黄花风铃木丛林旁有一座古朴的民居,4月9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村民康笃州坐在民居的院子里,背对满树繁花,专心致志地包着皮蛋,经由他手制作出来的皮蛋,颜色正如黄花风铃木花朵一般金黄,花纹也如黄花风铃木花朵一般绚丽。
提到康氏皮蛋,合川渭沱镇、铜溪镇以及铜梁安居镇等地的居民频频竖起大拇指。每到赶集日,康笃州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在集市上没排到的顾客,还会提着鸭蛋追到康笃州家里请他制作。今年,康氏皮蛋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合川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离不开康家几代人的传承和康笃州近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三代传承 百年“守艺”
康氏皮蛋传统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康笃州的祖父康有才跟着母亲一起居住在铜溪镇,他勤劳节俭、聪明能干,为了生活,16岁开始就和母亲一起研究皮蛋并试着自己配比原料。皮蛋的保存时长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为了康氏皮蛋味道更好、保存时间尽可能增长,康有才反复试验、调整配方,经历多次失败仍不放弃,终于根据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推算出皮蛋保存的最佳时间。
试验成功后,康有才决定以制作皮蛋为生,每到镇上的赶集日,他都会挑着自制的原料,穿梭在铜溪、渭沱、油桥、安居、太和等地,现场制作皮蛋。因为康有才手艺高超、制作的皮蛋味道鲜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康皮蛋”。

1910年,康笃州的父亲康炳兴出生。作为康有才的传人,康炳兴15岁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赶集,帮人加工制作皮蛋,并在成家后挑起传承康氏皮蛋传统制作技艺的大梁,康氏皮蛋在渭沱镇“落地生根”也是源于他的决定。
一日,康炳兴挑着皮蛋挑子到渭沱赶集,途经七星村时,口渴难耐,正巧看到一口水井。他赶忙打起一桶井水,用树叶舀出来饮用。这井水不仅解渴,且滋味清甜,康炳兴意识到,这样优质的水源实属少见,用来制作皮蛋必定能带来绝佳口感。怀揣着这样的念头,他深入考察了七星村的位置,发现这里地处交通要道,无论去哪个集市都非常方便,于是,康炳兴毅然带领家人搬迁至七星村,决心将父亲传承下来的技艺和名号发扬光大,在他的努力下,康氏皮蛋逐渐声名远扬,成为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美味。
蛋黄流心如蜜,蛋白剔透似晶,加之朵朵松花点缀,这一枚枚色香味俱美的皮蛋成为康笃州幼时最美好的记忆,而13岁那年,他也成为美好的创造者。“我跟随父亲穿梭于各个集市,一边看着他为别人加工皮蛋,一边学习,散集回到家后,父亲又会手把手教我,一次一次,不厌其烦,直到我熟练掌握从选材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康笃州告诉记者。
光阴似箭,在一天天练习中,康笃州的皮蛋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他的人生也迈入了新的阶段,恋爱、结婚、生子,在爱人蒋安兰的陪伴与支持下,皮蛋制作这一传统手艺逐渐成为他们这一生共同经营的事业,生活如他手中的皮蛋一般圆满而美好。

不改 精益求精
匠心不改 精益求精
取出一枚康氏皮蛋,小心翼翼地敲开灰色泥浆壳,再缓缓剥开蛋壳,记者看到,浅黄的蛋白晶莹透亮,泛着温润的光泽,蛋白之中松花绽放,极其美丽,用一根细线轻轻破开皮蛋,蛋黄如一颗琥珀,溏心稠稠地流动,凑近一闻,还有淡淡的清香传入鼻中。
细细品尝康氏皮蛋,蛋白爽口弹牙、蛋黄软糯回香,流金般的溏心充斥在口腔之中,带来美妙的味觉体验,更奇特的是,这种皮蛋并不涩口,吃完之后让人觉得回味悠长。康氏皮蛋的美味秘诀到底是什么呢?康笃州说:“其实康氏皮蛋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挑选品质优良的农家蛋;按一定比例配合植物灰、生石灰、红茶、食用盐、食品纯碱、生姜和大蒜等调料,并使用甘甜的龙井水调制泥浆;将泥浆均匀地涂抹在农家蛋上,再将涂抹好的蛋放于干燥的植物灰中轻轻滚动一圈,避免蛋与蛋相互粘连;最后将密封好的皮蛋放置在阴凉通风之处,静置一段时间再解封;解封后,再让皮蛋静置2至3天,有助于减少其涩味,使其口感更佳。”
皮蛋的制作流程虽然不复杂,但每一个细节的差错都会影响成品的口感,为了制作出口味极佳的皮蛋,鸭蛋的挑选、泥浆的调制、植物灰配料比例的调控,康笃州都会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最好。

继承家族百年技艺的同时,康笃州还积极进行研究与创新,尝试使用柏树灰代替普通植物灰制作皮蛋,柏树灰制作出来的皮蛋内部会呈现出柏树小枝丫的纹理,别具一格。受到这次成功的启发,康笃州愈发醉心创新,他又大胆地将菊花融入皮蛋制作中,巧妙地将菊花灰与皮蛋泥浆相结合,使得成品皮蛋蛋白上呈现出朵朵菊花般的花纹,味道也带着菊花的清香,这种别具一格的形态与滋味使得康氏皮蛋越发受人喜爱。
要想让非遗技艺生生不息,传承至关重要。康氏皮蛋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了一百多年,现在又迎来了第四代传人——康笃州之女康乐乐。康乐乐大学毕业后就追随父亲系统学习皮蛋制作技艺,不仅全面掌握了从原料配比到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更是以其活跃的创新思维,使得这一古老技艺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
“看着爸爸创新制作出的柏树丫皮蛋、菊花皮蛋,我也有了创新的想法。因为我比较喜欢茶道,就决定把茶道文化融入皮蛋制作中。”康乐乐介绍,她尝试在泥浆原料中加入适量茶水,使皮蛋成品散发出淡淡的茶香与回甘,但茶水与泥浆的比例很难调控,为了使成品达到标准,她经过无数次尝试与实验,终于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茶香皮蛋。
如今,知道康氏皮蛋、喜爱康氏皮蛋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慕名找到康笃州学习皮蛋制作技艺,康笃州非常高兴,也表示愿意让这门非遗技艺“走出去”。在女儿康乐乐的协助下,两人利用自媒体宣传康氏皮蛋、展现非遗技艺,在网上颇受好评。康乐乐说,未来,她会和父亲一起继续传承好康氏皮蛋传统制作技艺,通过“线下传承+线上宣传”等方式,让康氏皮蛋走进千家万户,用美妙滋味装点美好生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