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靠天收” 到 “全链通”,看湛普镇如何构建“一镇一品”产业体系
2025-04-24 14:28
近日,记者在湛普镇白水社区花椒种植基地看到,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抽发新枝,嫩绿叶片缀满枝头,椒农们正忙着施肥,为今年增产夯实基础。
“白水社区是全镇最早种植花椒的区域。”湛普镇农服中心负责人陈国介绍,通过多年培育,镇域内已建成白水、春安、马安等多个花椒示范园,种植面积达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2%,覆盖1630户农户,覆盖率78%,成功形成以花椒为骨干的“一镇一品”产业体系。
▲花椒种植基地
从拓荒到规模
花椒产业走上崛起之路
后来,随着三峡水库即将蓄水,由此导致175米以下土地被淹没,上面实施了“移土培肥”工程,即把175米以下肥土转移到高处来,白水村(现社区)正好被纳入项目实施区。大量肥土堆满了裸露的山梁石坡,这让村里骤然间增加了不少土地。
“我家分到部分新增的土地,想到自己即将进入老年,种庄稼需要劳力,我就在这些地块上栽种花椒树,因为花椒树投产后,可以多年采收,无异于在银行里存了一笔养老金。”白水社区村民袁永贵说,那些年,干花椒可卖到80元/公斤以上,种植花椒的效益非常好。
▲村民采收花椒
眼见袁永贵收入远超务工所得,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家的地上栽种了花椒树。至2010年,白水村花椒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2015年,春安、马安等村相继跟进,全镇1.6万亩耕地中1.1万亩种上花椒,走出“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一时间,周边村组的村民纷纷前来白水村参观取经,有人还把袁永贵请去作技术指导。至2015年,春安、马安、庆云等也相继成为花椒产业重点村,湛普全镇1.6万余亩耕地种植椒树约1.1万亩。从此,该镇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道路。
抱团破局
新农人引领品牌升级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马安村椒农钟昶坦言:“盛产期4亩地年产2000公斤鲜花椒,单价从12元跌至5元仍难销。”
为突破瓶颈,湛普镇培育新农人带动转型。庆云村郎桂英2017年返乡流转千亩土地,成立涵颖花椒合作社,推行“三统一”管理(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打造“共富产业园”,注册“嘴麻心善”商标,产品获区县餐饮店青睐。
春安村新农人吴玉奎则培育出无刺花椒新品种,叶片厚实、抗病高产,专供麻辣鸡佐料。他计划以“共富+”模式扩大种植,带动农户增收。
多维赋能
产业迎来黄金期
白水社区创新“科技+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联动机制,推广“矮化密植”技术,5000亩九叶青花椒80%进入盛果期,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惠及90%以上农户,并获评首批重庆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全镇强化党建引领,成立花椒产业党支部,组建11个合作社,建成130座烤房、5座冻库。郎桂英的合作社年产鲜花椒500吨以上,为了对产品进行及时加工,修建了一个80多立方米的冻库、一座1000余平方米的烤房,并购置多功能花椒烘干机3台,以及花椒清选机1台。如今,该合作社的花椒品牌,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收益。全力做响品牌。
2022年,白水社区花椒产业示范园竣工,新建晾晒场、产业路并配备太阳能杀虫灯。此外,中坪村还引进坪源农业发展蔬菜、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成效初显。
“花椒已成为全镇支柱产业,未来将持续完善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陈国展望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